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將漢末群雄割據混戰的時代風云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三國涌現出諸位杰出的文臣武將、英雄人物更是被塑造得個性鮮明,小說中展現的許多精彩典故更是家喻戶曉。
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合抗曹,面對周瑜限十天內造十萬支箭的故意刁難,機智的諸葛亮看破不說破并將計就計,以一招「草船借箭」妙計只用三天便得到了十萬余支箭,令周瑜自愧不如。
而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除了其本身的神機妙算湊足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之外,還離不開對手曹操的「配合」,畢竟若是曹方放火箭那便是另一番景象了,這其中正有曹操之高明。
東漢末年,隨著曹操勢力的不斷增強,這位梟雄大有一舉南下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此時,孫權與劉備兩方割據勢力均難以與強大的曹操相抗衡,便有了孫劉兩方結為聯盟共同抵抗曹軍戰例。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大破曹軍的赤壁之戰,從此,曹方勢力大大受挫,三國鼎立的局面漸漸形成。
而在孫劉結為聯盟共同抗曹期間,諸葛亮作為忠智兼備的典型代表人物,歷來備受東吳的周瑜的妒恨。
當時在孫劉聯軍當中,諸葛亮所處的軍師位置與周瑜職位類似,處境類似便容易產生攀比,大感「既生瑜何生亮」的到周瑜雖智勇雙全,卻心胸狹隘,總是處處針對才干與謀略卓越的諸葛亮。
一次,周瑜故意向諸葛亮提出十日之內趕制十萬支箭的無理要求,而諸葛亮對周瑜的小心思了然于胸,于是承諾只需三天時間便可超前完成,并當面立下軍令狀。
周瑜自認為諸葛亮接下了一樁絕對不可能完成的軍令,便打算幸災樂禍地等三日之期一到親眼看著諸葛亮受罰。
諸葛亮從來不是坐以待斃之人,之所以冷靜應下造箭之事,是因為他心中早有打算。告別周瑜之后,諸葛亮便求助于善良忠厚的魯肅,向他借了20艘船。
船體用青布簾幔遮蔽,并叮囑每船配置30名將士,還要將千余個草把分別豎在船的兩舷。約定的三日之期內諸葛亮一直按兵不動,等到第三日四更時,諸葛亮秘密請魯肅上船一同去取箭。
當時在夜色將退,在江面彌漫著的大霧籠罩下,幾十艘船一字排開,船上將士按照諸葛亮的命令擂鼓吶喊,對面曹操得知江面的動靜后,害怕突襲的敵人有埋伏陰謀,便命弓箭手朝對面放箭。
就這樣諸葛亮的船上了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箭頭,他還下令將船調頭,直至船的另一面也插滿了箭才下令返程。
將士們按照諸葛亮的吩咐,返回時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此時曹操才恍然大悟,可惜此時已經追悔莫及。
等到諸葛亮與魯肅返回岸邊之時,約定三日交出十萬支箭的約定也已經兌現,周瑜既妒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感慨自愧不如。縱觀草船借箭的全程,諸葛亮是在掌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多方優勢之后獲取了勝利。
諸葛亮不僅算準了三天之后江面大霧的自然條件,更是深諳曹操機敏多疑的性格,預測到對方必然不會貿然反擊,而是放箭驅逐,這實質是一場諸葛亮與曹操之間的智者間的心理博弈。
草船借箭一計從孫劉聯軍的角度上來看,諸葛亮神機妙算大獲全勝;反過來從曹操的角度上來看,若是只論成敗,那麼他在與諸葛亮的智慧博弈之中顯然是處于下風。
諸葛亮算準了曹操不敢貿然行動,只會一邊遠遠放箭起抵御效果,一邊觀察局勢并伺機而動;而曹操則沒有算到諸葛亮并非有備而來,也沒有實行像他猜測中的陰謀與埋伏,只是諸葛亮向曹操索箭的一條計策而已。
當時曹操面對對方擊鼓吶喊的高昂士氣,在探不清敵軍虛實的情況下,只放箭而不貿然反擊是情理之中。那麼,精于算計的曹操為何不向對方放火箭呢?
這樣不僅能起到抵御敵人的作用,而且還能用火將對方的船只燒毀,在戰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豈非一舉兩得?
一貫多疑的曹操思考到若是向對方放出火箭,難保孫劉聯軍的船只在著火后不會向自己這邊猛沖來拼個魚死網破,這樣豈不是舍本逐末,顯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后果不是曹操所樂意看到的。
所以若是單從草船借箭的結果成敗上來看,站在上帝的視角的讀者可以說曹操面對突襲以普通箭試探而非火箭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但從曹操自身處境出發其實這也正是其高明之處。
曹操在草船借箭中不用火箭的高明之處除了避免引火燒身、禍及己方之外,還有一點其實也是在致力于將戰爭中己方兵力及戰備上的損耗降到最小值,如此一來便不至于在雙方決戰之際走到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
事實上,基于當時科技并不發達的社會背景,軍隊在制造火箭的過程中不僅費錢且耗時耗力,所以曹操在還沒有摸清敵人底牌的情況下,是不會將來之不易的火箭輕易浪費的,于是便選擇了造價更為低廉的普通箭只用作御敵。
即便最終令敵方得利,這也已經是在當時具體情況下,不具備未卜先知之特異功能的凡人在權衡利弊后做出的保本的最佳選擇了;拋開結果來看,曹操當時在決策上的謀慮之高明程度不容小覷,一代梟雄的心智與謀略名不虛傳。
諸葛亮草船借箭一計不費吹灰之力便為孫劉聯軍免費籌來了十萬只箭,成功的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算準了人心。
從曹操的角度上來看,當時濃霧彌漫難窺敵情,不放火箭也不貿然反擊也是曹操一番高明的深謀遠慮,他只是沒有預測到諸葛亮的真實意圖,但很大程度上也在力求將戰爭中己方戰損降至最小,這在交戰中也是至關重要的考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