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三國戰局,成為歷史最大遺憾的當屬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而亡。關羽之4對于三國來說干系重大。
荊州本身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是兵家互相爭奪的地盤。赤壁之戰后,劉備聯合孫權戰勝曹操,而然荊州依然為蜀漢,東吳,曹魏三方分割占領。
可想而知關羽圍困樊城一戰關系三方有多激烈復雜。但在《三國志》中,關羽的結局只一句話便匆匆揭過: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沒有奮勇除敵,沒有拼命守護,也沒有背叛的痛苦。更沒有什麼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靈的絕望。
有的只是潦草的一句話就此寫下一個英雄的落敗后的下場。可過程和原因,并不是一句話能夠替代的。
戰場上遭到叛逃
1996年6月,湖南長沙文物局收到了某一施工隊送來的一枚竹簡,經過確認后震驚不已。于是馬上組織了考古隊,經過艱苦奮斗了幾個月后,終于讓埋藏在地下千年的東漢十四萬片竹簡重見天日。并為其命名為 長沙走馬吳簡。
吳簡的發現是世界上一次重大的發現。其價值不可估量,被稱為 「中國古代文獻的第五次重大發現」。國家為保護這珍貴的十四萬竹簡,不僅設立專項資金,而且斥巨資建立了長沙簡牘博物館。
隨著吳簡的問世與研究,人們很快便發現其中一枚關于荊州的記載竹簡。上面寫的大概意思是關羽在之前軍隊的基礎上又擴充了一萬荊州士兵,而這些士兵卻在兩軍對壘之前,有組織的叛逃了。
這一年,劉備先是拿下漢中后,沒有通知盟友東吳便擅自稱王。之后 關羽水淹七軍,擒獲于禁,除掉龐德,將守樊城的曹仁被圍困到絕望。
一時間關羽威名遠揚,震驚三國大地,甚至讓一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動了幾次想要遷都來躲避關羽鋒芒的念頭。
只是到了同年秋天,一切翻轉得太過迅速,讓人猝不及防。
劉備為取益州,只留關羽一人鎮守荊州。只是關羽守的荊州只有五郡,這五郡中的長沙郡,貴陽郡后來在湘水劃界中被迫分給東吳。
荊州 經濟 軍事最重要的襄陽,樊城還控制在曹魏的手中。關羽為助主公實現跨有荊益的計劃,將后方留給了博士仁等人,自己親自帶兵攻打樊城。
然而荊州本就四分五裂,形式復雜,人心不定。關羽在荊州招募的一萬士兵在戰時集體叛逃,以至于他在敗走麥城的時候身邊的士兵幾無所剩。而這這只是導致關羽戰敗的其中一個原因。
劉備態度不明,猶豫不決
據一些吳簡記載說關羽將荊州百姓分了上中下三個階級。其中上品代表荊州豪族,下層則是最貧窮的老百姓。
據研究窮苦百姓占荊州82%左右,一個州貧富差距如此大,顯然本身便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由于荊州先后經歷過無數人的統治,接連不斷的戰/爭讓城中百姓很難在短時間內歸心蜀漢。所以劉備在荊州的根基并不深厚。再加上關羽將城中百姓劃分為三個等級。繼而將蜀漢與荊州之間的關系惡化。
這些關羽不明白,他不懂得安撫人心,更不懂得如何恩威并濟。但是劉備卻是明白的。
荊州是他從劉表后人和東吳,曹魏手中拿來的。局面復雜程度本身就超過了關羽治理的能力。可是劉備卻仍然放心地將其交給關羽,而自己卻帶著謀士去了益州。
這本身就頗為詭異,既然要將荊州這個內里已經快要分崩離析的地盤留給關羽守護,那為何不留下更讓人信任的謀士輔助呢。
即便是關羽桀驁不馴,瞧不上所有人。可作為主公,作為桃源結義中的大哥,他的話關羽總是能聽的。
在關羽提出要攻打樊城時,他難道想不到關羽去樊城,荊州后方空虛,不是正好給了別人可乘之機嗎?可是他舍不得好不容易得來的全盛時期
在荊州危機,東吳曹魏聯手前后夾擊情況下。作為主公,劉備身邊不缺乏某聰明機智的謀士,可是他在觀望,在猶豫,在權衡荊州到底值不值得救。
可惜時間沒有等他,關羽在麥城被殺的消息傳來是他只能痛哭流涕,除掉了幾個不入流的角色來推脫自己犯下的錯誤。兩年后即便他親征討伐荊州,但斯人已逝,一切都是虛無。
曹魏東吳兩國的謀算
關羽圍困樊城,氣勢如虹,所向披靡。然曹操的一個謀士說想要救被圍困的曹仁,就需要破壞蜀漢和東吳的聯盟。
蜀漢鼎盛時期,曹操倚重的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所除,關羽威震四方。一時之間鋒芒無限。陳壽曾經說過,一旦樊城被破,關羽就有十足的糧草兵器,
三國時期大家各為利益,即是敵人也是盟友。根據史書記載,東吳原本就因為劉備借荊州不還而心生嫌隙。
這讓老奸巨猾司馬懿看到了機會,為了徹底瓦解蜀漢和東吳的盟約,便向曹操提議暫時與東吳建立盟約。
于是曹操命徐晃張和遼解除樊城之困的同時,也為了增加曹仁和被圍困許久的魏兵的士氣,便將孫權寫的信以箭射入關羽大營。果然,關羽兵營軍心大亂。曹仁,徐晃有了可乘之機大破關羽軍。
孫權則派白衣呂蒙悄無聲息偷襲江陵,并對博士仁和糜芳威逼利誘,不僅善待關羽家人,而且盡力安撫荊州百姓,使得原本就對蜀漢沒多少歸心的荊州百姓瞬間倒戈。
陸遜則代替呂蒙迷惑關羽,右護軍蔣欽進入漢水,阻斷關羽后路。
吳簡上曾有記載,關羽在得知荊州被呂蒙奪取后,派人去談判。結果派去的使者回來后私下里將東吳善待士兵家人的消息傳播出去,很快關羽剩下的士兵便失去戰斗的氣勢。
于是前方被破,后方失守,退路全無,幾次求援都無結果。逼得關羽只能逃向麥城。 這一場樊城之戰,引得曹魏和東吳出動所有名臣將領,名噪一時的關羽終于走向了所有人為她設定的結局。
小結:
仔細想來,雖然關羽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他既與劉封孟達有怨,臨戰前還放狠話威脅博士仁,糜芳二人。但他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的缺點不是失去荊州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是主公劉備不遵守信用,首先破壞蜀漢東吳的盟約,東吳便不會在曹魏的煽動下選擇聯盟。
如果不是荊州形式復雜,連年征戰致使百姓生活困苦,而關羽又不善治理。那一萬士卒便不會集體叛逃。
如果不是關羽勢如破竹,威震四方,威脅到曹魏和東吳兩方的根本,那麼他就不會敗在計謀之下。
可是沒有如果,千年之前,從劉備決定完成跨有荊益的夢想時,就注定了關羽必亡的結局。
一代名將,關圣帝君,終究其原因是倒在了結拜兄長的權衡利弊之下,倒在了東吳曹魏聯手為他精心謀劃的算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