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關系里,有三類人。
第一類人:
特別不喜歡麻煩別人,不喜歡欠人情。
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發小,給予了自己幫助,他們也會在恰當的時機還回去。
他們的潛意識想法是:「我不能欠別人的東西,不然心里面不舒服。」
第二類人:
特別喜歡麻煩別人。
無論大事小事,他們都懶得自己動手去做,懶得自己想辦法,只想麻煩身邊的人。
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甚至剛剛認識的陌生人,他們都會想辦法去麻煩對方。
借錢,借書,借工具,借車,甚至是工作生活中的事情,也都要麻煩別人。
第三類人:
擅長在恰當的時機麻煩別人。
該麻煩別人的時候,不猶豫;
該報恩的時候,不含糊,不小氣;
該自己解決的問題,不依賴別人。
這三類人,哪種人更受歡迎?
顯而易見,是第三類人。
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只要我不麻煩別人,在社交中別人就會喜歡我。」
事實上,心理學證明,擅長巧妙麻煩別人的人,才更受歡迎。
-01
富蘭克林效應:「麻煩對方,能拉近彼此的關系」
心理學上有個好玩的概念,叫「富蘭克林效應」。
意思是:
「相對于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更愿意幫助你。」
換句話說:
接受過你恩惠,接受過你好處的人,未必會幫助你;
而那些幫助過你的人,更愿意再次幫助你。
為什麼?
關于原因,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作品中,寫下這樣一句話:
「我們喜歡別人,并不僅僅因為別人對我們好,更因為我們對別人好。」
第一:麻煩別人,會讓對方增加在你身上的成本投入
這件事,就像在家里種下花花草草。
你種下了花花草草,肯定不會就這樣放著。
你會隔三岔五給花草澆水施肥,經常關注花草的長勢,這些付出就是你在花草身上的投入。
社交關系里也是這個道理。
麻煩對方,對方幫助了你,在幫助你的過程中,他花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
而這些,就是他在你身上投入的成本。
投入成本越高,對方就越是舍不得斷掉與你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另外一個概念——投入沉沒成本。
第二:麻煩對方,會喚醒對方的一些情緒
舉個例子:
你遇到了一件比較糟糕,棘手的事情,這件事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這個時候,愿意幫助你的人,往往是那個多次幫過你的人。
因為他對你產生同情心,共情心,更能夠理解你的處境。
相反,其余的一些人,即使接受過你的幫助,也未必會選擇幫助你。
他們大多是冷眼旁觀,未必知道感恩。
有個說法叫「認知失調」。
即使面對你不喜歡的人,一旦你幫助過對方,下一次對方有求于你,你還是會忍不住幫助他。
這是你的潛意識,在不斷修改,重塑你的觀念和情緒,讓你無形中改變對他的看法。
而且,幫助次數多了,你發現對方也沒有那麼討厭了。
-02
適當麻煩別人,能讓對方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支持與贊美。
比如說:
對方身邊有很多朋友,但他遇到了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他說:「能幫助我的只有你了,別人都沒有這個能力。」
你會如何選擇?
從理智的角度講,或許你會分析利弊,權衡得失之后再決定。
但從感性的角度講,在他的贊美、認可和追捧下,你會下意識地接受對方的要求。
這就是我們在對方身上,獲得了成就感,認同感。
做好事會上癮,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關系,都是「麻煩出來」的。
你不麻煩對方,對方也從來不麻煩你,你們的關系靠什麼維系下去?
不要覺得麻煩對方,有愧疚感,會不舒服,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你要明白:
人首先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跟周圍的人建立聯結,離不開群體。
朋友相處,平時不聯系,不麻煩,用不了多久感情就淡了。
愛情相處,只有你付出,你卻不愿意要求對方為你付出,那這愛情也不會長久。
唯有相互付出,相互麻煩,你們的關系才能走得更遠啊。
這樣說,就能無休止地麻煩別人了嗎?
當然不是。
麻煩別人,要適度,要有技巧,要有分寸感。
掌握幾個原則:
1、先提出過分要求,再降低要求
比如:
「你能借1萬塊錢給我嗎?」
對方拒絕。
「那你借給我2k好不好?我很快就還給你」
正常情況下,對方就不會拒絕你了。
這就是魯迅先生在書中說的:「中國人擅長折中心理」。
你讓大家把屋頂掀了,大家都不愿意;
但你退而求其次,在墻上開一扇窗,大家就同意了。
2、不要吝嗇你的贊美
如何讓對方高高興興地幫助你?
當然是夸啊。
誰不喜歡被夸?誰不喜歡被認可,被贊美,被吹捧?
可勁兒夸就是了。
3、學會利用人情,好鋼用在刀刃上
對方明明能為你帶來更大的幫助,幫你度過危機,你卻總麻煩對方幫你做一些瑣碎的無意義的小事,值得嗎?
不值得。
好用的人情,要放在最關鍵的時候。
既要麻煩,也要付出,更得學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