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對三國歷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蜀漢丞相諸葛亮不僅才華過人,而且還慧眼識人,蜀漢后期發掘出了許多有能力、有才華的人。
無論在任何時期,人才的價值遠遠要高于一城一地所帶來的收益。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北伐途中諸葛亮培養了很多的優質人才,例如王平,馬岱和姜維等人。
這些經過了北伐血與火洗禮的人,基本上都成為了蜀漢後來的頂梁柱,其中諸葛亮在姜維身上花費了最多的心血。
成功收服了姜維之后,他不僅將姜維留在自己身邊協助處理軍政要務,更是苦心孤詣將畢生的所學傳給了他,希望能夠繼承衣缽帶領蜀漢走下去。
然而,如此被賦予重望的姜維卻并沒有能帶領蜀漢繼續發展壯大,到了三國后期的時候,姜維及其手下的兵勇反而變得不堪一擊,頻頻被鄧艾過擊敗。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天水的「麒麟兒」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在《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出場是在諸葛亮北伐攻取天水的時候。當時,曹魏駙馬夏侯懋向魏明帝曹叡主動請纓,要去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然而,夏侯懋不過是一個酒囊飯袋罷了,一貫養尊處優的他又怎麼會是老謀深算的諸葛亮的對手。交手數次后,夏侯懋就落入了諸葛亮的手里。
諸葛亮以夏侯懋為誘餌設下調虎離山的巧計,企圖一鼓作氣攻下天水。
卻不料當時在天水為功曹的姜維識破其計,反倒將計就計反咬了諸葛亮一口,讓蜀軍吃了個不小的虧。
自此之后,諸葛亮便記住了這個年輕人,盡管《三國演義》中對姜維的出場難免有一定的藝術化,但是俗話說的好「藝術源于現實」。
在正史《三國志》中,姜維的形象雖然不如小說那麼豐滿,但也相差無幾。
歷史上的姜維出身天水冀縣,父親姜囧在他幼年時期便戰死沙場,只留下了姜維及其母親在亂世中艱難的求生著。
盡管生活十分的艱難,但母親卻依然沒有放棄對兒子的教育。
在母親的督促下,姜維自幼便養成了溫和敦厚的良好品性,在家對母親極其孝順,在外則廣讀詩書、結交名仕。
姜維溫和敦良的性格,再加上他滿腹的才華,很快在這些名仕的口中就得到了一個新的稱呼「麒麟兒」,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足以說明姜維的不凡。
因為適逢亂世,姜維自忖若是沒有一身好本事,難以保護自己的母親過上太平日子。
于是,他便接過了父親姜囧的擔子,繼承了他的功曹之位,在天水保衛著一方百姓。
如此慷慨的義士自然會得到眾人的認可,姜維仁義的名聲傳揚的越來越遠,也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知道他這樣一個人。
那個時候諸葛亮正苦其年歲漸高、后繼無人,馬謖雖好但卻缺少實際經驗和本領,聽聞了姜維的美名之后,諸葛亮便產生了想要收其為弟子繼承衣缽的想法。
諸葛亮通過親情的感化和離間計等手段,成功將姜維逼得走投無路,最終只能在其母親的規勸下歸順了蜀漢。
得到姜維的諸葛亮大喜過望,甚至認為此次北伐攻城掠地帶來的收益,都不如收服姜維帶來的收益大。
在姜維歸順蜀漢之后,諸葛亮待他如同其子一般,不但對其各種加官進爵的優待,更是不惜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他。
諸葛亮似乎很堅信只要有姜維在一天,蜀漢就一天不會倒下。
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姜維苦苦支撐了蜀漢數十載,直到自己倒下蜀漢才正式宣告了滅亡,可以說姜維的一生都與蜀漢的興衰牢牢的綁定在了一起。
不過,姜維雖然是忠義之人,但也無法改變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魏蜀征戰中屢屢受挫、不堪一擊,為何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畢竟諸葛亮出祁山時刻并非如此。
無力回天的姜維
曾經,為了能將姜維培養成能獨當一面的帥才,諸葛亮放下蜀漢丞相的面子,親自寫信給當時的大將軍蔣琬,希望他能夠讓姜維多上前線得到歷練。
但從結果上來說,除了北伐中上方谷埋伏司馬懿一戰取得大勝之外,姜維所參與的其他戰役均沒有收到什麼特別好的反響,甚至有些戰役還被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難道說諸葛亮的眼光有問題?其實并不是,姜維后期的不堪一擊是有原因的,這幾個原因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回避的致命原因。
首先從姜維個人的角度來說,作為武將他在戰場之上依靠的更多還是自己的武藝,在軍事戰略、戰役戰術等方面遠不如自己的老師諸葛亮。
諸葛亮用兵最為謹慎,但凡天時地利人和只要一方面不占優勢,那麼他就絕對不會輕易用兵。姜維師承諸葛亮多年,卻沒有學到自己老師的這一點。
就拿姜維圍攻南安來說,南安靠近西涼、氣候極其寒冷,如果諸葛亮用兵的話一定會考慮到南安的氣候,畢竟自己的將士們都是西川人氏。
西川的氣候溫暖濕潤,遠沒有南安的天氣那般讓人望而生畏,他在行軍之前就一定做好萬全準備,讓部下多帶好御寒衣物攻城等諸多準備工作。
然而姜維卻并非如此,他忽視了將士們生活在西川溫暖濕潤的環境這一特點,不顧天時以至于被陳泰以逸待勞打得潰不成軍,最終自取其辱大敗而歸。
其次姜維在戰爭中也經常枉顧地利,就拿姜維最后一次北伐攻取南安來說,吸取了前面「徐徐圖之」而戰敗的教訓,姜維決定速戰速決一鼓作氣拿下南安城。
盡管這個做法很不錯,但是他卻再一次忽略了一個事實,南安城城高墻厚、易守難攻,城內的守軍只要堅守不住以逸待勞就一定能拖到魏國的援軍支援南安城。
可以說姜維此戰完全不占地利,必然是難以成功的,事實也正如此。魏國援軍在鄧艾的帶領下火速馳援南安,再一次給了逆天而為的姜維一次打擊。
最后就是人和,在蜀漢內部除了姜維這樣道德高尚之士外,也就只有那些一直追隨諸葛亮北伐的將領、文官,還能堅持光復漢室,興與舊都的理想。
其余的蜀漢官僚道德水準可沒有那麼高,亦或者說目的并不那麼單純,黨派至間的爭斗非常嚴重。
對于他們來說,光復漢室不過就是一塊大餅而已,對他們來說,升官發財如何保住自己的仕途亨通才是最重要的。
姜維雖然道德高尚、軍事才華很高,但是他的政治敏銳度卻很低,看不透這一點。對于姜維來而言,老師諸葛亮臨終時交代自己的北伐才是他的一切。
于是,姜維和這些大臣之間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升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俗話說得好「攘外必先安內」,試想一下內部爭權奪利,那麼對外又怎麼可能獲得勝利?天時地利人和姜維通通不占優勢,怎麼可能能在對外戰爭中獲得勝利呢?
硬實力上的差距
除了枉顧天時地利人和這一點之外,另一個讓姜維變得如此不堪一擊的原因,就是天下大勢不傾向于蜀漢。
通過對比魏蜀吳三國的國力不難發現,蜀國早已處于大勢已去的下風,它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方。
盡管如此,蜀漢卻依然能安然屹立數十載,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川蜀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非常適合偏安一隅,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出川的阻礙。
劉備和諸葛亮在世時都很重視民力,也都懂得愛惜百姓,就算到了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也是在盡自己最大努力盡量減小北伐對國力和百姓的傷害。
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時蜀中百姓能接受,甚至能心甘情愿的為國效力的原因,然而姜維卻并不明白這一點。
九伐中原明顯變成了勞民傷財,因此蜀中百姓的態度發生了很明顯的轉變,他們都不再支持姜維的北伐,反而開始對北伐怨聲載道。
不但百姓如此,就連蜀漢的士兵們更是如此。
原先,士兵跟著諸葛丞相還有光復漢室的希望,現在跟著姜維就完全沒有希望,所以他們也開始逐漸不再服從姜維,亦或者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試想一下,本就處于弱勢下的姜維,再加上一些表里不一的將領和士兵,這樣的姜維又怎麼能做到可堪一擊呢?
總的來看,硬實力這個東西是無法用陰謀詭計來彌補的,無論在任何時候陰謀總是打不過陽謀。
可悲亦可嘆,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一心只想完成諸葛亮的遺愿,希望帶著遺憾離世的恩師有朝一日能夠徹底安息。卻沒想到,因為種種原因自己還是敗了。
也許在姜維倒在亂軍之中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實在無力回天,畢竟蜀漢一州之地去打曹魏的天下九州失敗是必然的。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