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劉備、曹操、孫權三國鼎立,相比于皇叔劉備、梟雄曹操,孫權似乎在三國的影響力不那麼大。他能夠獨霸一方,靠的是孫策為他打下的江山,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靠的是身邊良將的輔佐。
縱覽孫權的后半生,他的身邊有四位大將,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這四人分別擔任過大都督一職。大都督的官職是由曹操最先設置的,后來孫權也仿效曹操專門設立大都督,用以掌管軍事。
東吳每當遇到戰事,就會任命一名大都督,軍事上所有的事情都由大都督說了算,權力非常的大。雖然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們四人,先后擔任過大都督一職,但在大家心目中都認為周瑜是東吳的中流砥柱。
他的實力肯定是最強的,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大家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正史當中,實力最強的其實是我們最不看好的魯肅。為何會這麼說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周瑜跟孫策是多年的好友,孫策創業初期是周瑜跟他共同聯手,打下了江東這一片基業。孫策臨死前,將孫權托付給了周瑜,讓他幫助孫權治理東吳。
孫策剛剛去世,曹操便馬上南下,想要趁機奪取江東。面對強大的曹操,周瑜沒有膽怯,他一次次地擊退曹軍的進攻。周瑜跟劉備聯手,利用水軍的優勢,在長江赤壁大破曹操,讓戰局得以扭轉。
周瑜也因為「赤壁之戰」以少勝多而威名遠揚,曹操因赤壁一戰元氣大傷,燒掉了戰船而后返回北方,江東的危機得以解除。總的來說,周瑜的功勞并不多,僅僅只有一場赤壁之戰比較亮眼而已。
與周瑜相同的是,陸遜也是出生于江東世家,他在襄樊之戰的時候向孫權提議,趁關羽率兵攻打襄陽和樊城時奪取荊州,他的這一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并且成功的攻下荊州。
而攻打荊州讓劉備跟孫權反目,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孫權大膽起用陸遜。陸遜善于用兵,沒有直接跟劉備對抗,而是選擇迂回戰術,一斷地消耗蜀軍的銳氣。
劉備的軍隊由于久戰不勝失去了耐性,為了能盡快結束戰斗,他讓軍隊駐扎在離孫權軍隊最近的山林之中。當時正值酷暑,陸遜一把火將山林點著,火勢迅速蔓延將蜀軍的營賬點燃,數萬大軍瞬間葬身火海。
夷陵這一戰讓劉備損失慘重,江東再次逃過一劫,陸遜也因為此戰成名,在此后還有數次對陣曹軍,也都是以勝利告終。陸遜不僅作戰經驗豐富,還具有將相之才,孫權在位時期,便拜他為丞相。
他提議孫權對老百姓施以恩德、減少刑罰、減免賦稅,從而得到百姓們的一致擁護。因此,稱陸遜與周瑜是一個級別的將領,也是名副其實。
相比于周瑜和陸遜,呂蒙則有點莽,他最初是跟隨姐夫在孫權的軍中當兵。當時年齡雖然不大,但心志不凡,想要上陣立功為全家獲取榮耀。
呂蒙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孫權的賞識并一路提拔,成為軍中重要的武將。后來孫權認為呂蒙是可造之才,就勸他多加學習豐富自己的閱歷,更好地帶領軍隊作戰。
呂蒙在孫權的一再勸說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刻苦學習成為文武雙全的軍事人才,而他最為著名的一戰是白衣過江、偷襲荊州。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重地,呂蒙為了取得荊州麻痹關羽,故意讓陸遜代替自己。陸遜在見到關羽的時候對他大加贊賞,讓關羽認為陸遜年紀輕輕沒有作戰經驗,放松了對東吳的戒備。
關羽放心地離開荊州帶兵攻打曹操,豈料呂蒙趁荊州防守薄弱,帶兵進行突襲一舉奪下了荊州。
關羽在大勢已去后敗走麥城,最終因寡不敵眾被孫權抓住給除掉了,呂蒙也因為此次戰役走向人生的輝煌。從某個角度來說,呂蒙也是一戰成名的。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魯肅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大家對他的印象并不深,他也沒有參加過什麼重大的戰役。
甚至于因《三國演義》的演繹,使得魯肅給人的印象是「受氣包」,大家也認為魯肅應該是四大都督之中最差的一個。
但翻看史書就會發現其實事實恰恰相反,魯肅才是最厲害的人。《三國志》中,曾經這樣說過:「周瑜、魯肅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由此可見,魯肅跟周瑜一樣都是曠世奇才,魯肅在《榻上策》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想法,這比諸葛亮提出的早了七年,甚至于最早發現鳳雛龐統的也是魯肅,奈何孫權棄之不用。
魯肅不同于其他三位大都督,他們研究的是戰術,怎樣在作戰時取勝,而魯肅研究的是戰略、是顧全大局,如何讓東吳能更好地發展壯大。
孫權原本只想保住父兄留下的基業就可以了,是魯肅讓孫權大開眼界,想要統一天下。赤壁之戰,周瑜負責的是戰事,而魯肅負責的則是政/治、外交。
可是,羅貫中卻偏愛諸葛亮,將原本屬于魯肅的功勞強加給了孔明,甚至還貶低魯肅,造成了魯肅懦弱、無能的形象。其實,周瑜雖然取得了不少的戰績,但他的戰略眼光要比魯肅差好多。
比如,周瑜在看到劉備打敗劉璋取得益州后,也想以同樣的手段從劉備手里搶奪益州,他的這一想法看似很有遠見,但其實根本不可行。
劉備能取得益州,是他耗費了很多的心力和人力才取得的,前前后后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況且,蜀漢的士兵擅長陸戰,而東吳的士兵則擅長水戰,根本就不是蜀漢士兵的對手。
與此同時,益州多山、易守難攻,在劉備有所防備下很難攻打下來。從江東到益州路途遙遠,曹操一直對東吳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從途中對東吳進行打擊。
因此,從周瑜的這一計劃就可以看出,他的戰略眼光還不夠長遠。在此情況下,魯肅對孫權的建議是東吳還不夠強大,一定要聯合劉備才能跟曹操抗衡。
魯肅讓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就讓劉備幫東吳抵擋曹操的進攻,因為他非常清楚,東吳最強勁的敵人是曹操,他們只有跟劉備聯合才能打敗曹操。
劉備做大做強對東吳并沒有太大的壞處,而對曹操卻是致命一擊,待劉備消耗曹操之后,以東吳的實力可以打敗劉備,從而才有機會一統天下。
魯肅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陸遜和呂蒙只看重眼前利益,執意奪取荊州,他們偷襲荊州并且將關羽殺死,這讓劉備和孫權徹底的決裂。結果呢,東吳面對的敵人不僅是曹操還有劉備。
這不僅無法實現孫權統一天下的愿望,連東吳都保不住了,所以從國家大局出發,東吳真正厲害的當屬魯肅。
從正史的角度來分析,周瑜、陸遜、呂蒙跟魯肅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魯肅才是真正的深謀遠慮。
甚至可以說,魯肅比諸葛亮更加要有戰略眼光,只是《三國演義》將他給「寫臭了」而已。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