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秦王嬴政用了近十個年頭,將山東六國逐個擊破,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
看著自己建立起的不朽功業,嬴政意氣風發,覺得自己的權威要在名稱上體現出來,而他的秦王稱號,自然有些不合時宜了。
他想了想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便采用了「皇帝」的稱號,作為第一個皇帝,他自然是「始皇帝」,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總習慣稱他為秦始皇。
自己的名號已定,秦始皇覺得還不過癮,因為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創造的帝國將會傳承萬世,為了不讓后人因為名號而憂愁,所以他便規定的后代的名號,即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直到秦萬世……
還別說,秦始皇的想法當真是非常美麗,這倒也不能怪他想法天真,而是處在那個位置上,總會不自然地想要永久享受權力的美好,觀看萬里江山的美景。
後來各個朝代的開國帝王,也都有這個想法,只不過都沒能如愿。
但最讓秦始皇想不到的是,他辛苦打下的萬里江山在他去世后便轟然坍塌,而他的美好愿景也在秦二世手里便化為了泡影。
二世而亡,多麼痛的領悟,只是秦始皇沒有感受到,但我們每次說到這點,都會惋惜不止,以至于把秦朝滅亡的因素歸結到胡亥、趙高,還有李斯的身上,覺得如果不是他們合謀,公子扶蘇就能成為秦二世,那麼秦朝還有希望。
但是我們真的去深入了解秦朝的歷史,便能明白,即使公子扶蘇繼位,大秦一樣滅亡,這也難怪李斯要扶立胡亥繼位了。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開始了第六次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隨,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咸陽,少子胡亥也想去巡游,秦始皇便將他帶在了身邊,而作為貼身侍者的趙高,自然也在隨行之列。
這一行人先后到達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地。
回想起來,秦始皇登基稱帝12年的光景里,已經完整巡游了五次,幾乎將秦朝的領土走了一遍,多麼敬業的皇帝!
在決定第六次巡游時,秦始皇已經48歲了,對于一個長期高強度工作的帝王來說,這個年紀已經很危險了,但是他卻依然堅持,甚至還想著在巡游途中能夠找到一顆長生不老的仙丹。
可是人固有一死,世界上也沒有長生不老的仙丹,秦始皇注定和普通人一樣,接受死神的召喚。
在第六次巡游到達平原津的時候,秦始皇病了,而且一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已到,便倉促給在邊塞的長子扶蘇寫了一封密信,讓他立即趕回咸陽,主持自己的葬禮。
秦始皇此舉的目的已經顯而易見,就是讓扶蘇扶靈繼位,接管大秦帝國。
可是他沒想到,掌管符印的趙高,并沒有將這封書信交給使者送出,反而私自給扣了下來。
時間一晃又過了幾個月,秦始皇還沒能趕回咸陽,便病逝在了沙丘,丞相李斯認為秦始皇病逝,皇子們可能會制造禍端,便決定秘不發喪,立即往咸陽趕。
可是他沒想到,趙高卻悄悄地拿出了秦始皇發給扶蘇的那封密信,兩人一合計,李斯便同意了趙高的陰謀,謊稱接受了秦始皇的遺詔,擁立胡亥當上了太子。
然后以秦始皇的口吻,給扶蘇和蒙恬寫了一封信,捏造他們的罪行,勒令他們自盡。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仁厚且頗有明君之風,司馬遷是這樣評價他的:
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
所以扶蘇是剛猛皇帝去世后的理想繼任者。
可是在公元前212年,卻發生了一件讓秦始皇震怒的事情,以至于牽扯到了扶蘇。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名術士相互譏諷和評論秦始皇的暴戾,被人檢舉揭發之后,便逃遁的不知所蹤。
秦始皇很生氣,便下令給御史,命其逮捕審訊在咸陽的術士,術士們害怕被殺,因此彼此告發,結果查出了400多人犯了罪,秦始皇倒也不客氣,將這些人全部給坑殺。
扶蘇針對這件事上書勸諫秦始皇: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正在盛怒中的秦始皇,覺得扶蘇這樣子仁慈將來對統治不利,便將他發配到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協助修筑萬里長城和抵御匈奴。
秦始皇發配扶蘇到邊塞的初心是好的,讓他親臨前線,體察戰爭的殘酷,以磨煉他的意志,以待將來好繼承他的衣缽,掌控好大秦帝國。
只是秦始皇沒想到,趙高和李斯等人竟敢忤逆他的臨終意愿,將胡亥扶立成了秦二世。
扶蘇對秦始皇有著盲目的崇拜,當他接到李斯、趙高偽造勒令他和蒙恬自盡的書信之后,二話不說,便要自盡。
蒙恬察覺到了事態異常,便勸扶蘇等等再自盡,至少要先確定消息的準確性,畢竟蒙恬手中可是有30萬大軍的,如果消息不實,他們帶著大軍便可殺進咸陽。
只是扶蘇在使臣的催促下,還是自盡了,後來蒙恬也被誅殺,秦朝的萬里江山就此落到了胡亥、趙高的手中。
一切都已塵埃落定,胡亥無能,趙高弄權,秦朝崩塌已成必然之勢。
那麼如果扶蘇繼任為秦二世,秦朝能不滅亡嗎?
當然不能,因為秦朝的制度太過剛猛,在亂世能發揮出極強的威力,但卻無法永久延續。
公子扶蘇雖然剛毅勇武,而且能在繼位后施展仁政,但他不會忤逆秦始皇既定的政策,畢竟僅僅憑借一封虛造的詔書,便能要了扶蘇的命,他又怎麼會對崇拜的父皇來個否定?
其實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秦帝國已經將民力壓榨到了極致,就好比將一把弓箭的弓弦拉到了極致,稍作用力便會折斷,扶蘇即便能廣施仁政,也只是讓這把弓箭稍作放松,但長久下去,依然會折斷。
此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帝國,山東六國遺貴并沒有完全屈服,他們依然再伺機而動,扶蘇的仁政也不會打消他們反抗之心,畢竟當個臣子和當個王侯,感覺很不一樣。
我們再說李斯。
李斯是個不甘于人下的丞相,倘若扶蘇繼位,那麼丞相的職位一定輪不到他,畢竟相比較蒙恬來說,李斯終究不是扶蘇的人。
趙高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與李斯合謀篡改遺詔,李斯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胡亥的能耐,也知道秦帝國會崩塌,但對于他來說,只要能安享富貴和權勢,身后之事便無須考慮,所以他才會扶立胡亥。
只是他沒有想到,趙高的野心會如此大,過了河就要拆橋,結果落得了個被腰斬的結局,也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