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可以說是最稱職的漢中太守了,他守漢中15年,沒有被攻下過一次;因為他在生前為了抵御曹魏的進攻,創造了一套防守反擊的打法。雖然魏延沒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如何,但王平踐行這套戰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姜維
但我們的姜維同志居然全盤推翻了這套戰法,從而導致漢中很快失守,蜀漢門戶大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姜維一定要推翻魏延的戰術戰法。
先說說漢中的重要性,這是蜀漢的門戶,是保衛川蜀的大門。它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糧草富饒的盆地。占據漢中,可以北伐隴西、關中,符合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隨后奪取天下的路線。
漢中地形圖
但如果漢中丟失,曹魏就可以輕松進攻巴蜀,導致蜀漢亡國。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劉備在奪取了川蜀之后,不惜和曹操拼盡全力來奪取漢中。雖然得到的漢中是一座幾乎空城,但無妨,把這塊地方攥牢了就成。守衛此地,需要一個信得過、且有謀略的大將。于是劉備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魏延,任命他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事實證明,魏延是有能力的,他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剛到漢中就開始了自己的規劃,他的規劃就是「錯守諸圍之法」,說白了就是把敵人們擋在漢中外邊。魏延先是讓將士們分散布置在每一處險要關口,分別在駱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駐重兵,剩余的兵馬全部留守漢中城中。這麼一看就是妥妥的防守策略,將防線布置在漢中且外圍分兵固守,進而構成一道鐵壁銅墻。同時還能互為犄角,不讓曹軍輕易攻破。
魏延
雖然魏延沒有親自檢驗成果,但王平替他檢驗了,曹爽大軍無功而返。而且魏延這套做法保漢中十幾年固若金湯,牢不可破。按理來說這樣守效果很好,應該維持才對,但姜維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
原來姜維認為,這樣的守法雖然可以抵擋敵軍,但不利于出擊擴大戰果。也就是說,姜維不滿足于守城,他還想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所以他放棄了外圍屏障,把軍隊分布于漢樂兩城。說白了他想誘敵深入,全殲敵人。想法是好的,但實際可行嗎?
可行,但危險很大,如果漢樂二城以及陽安關失守,漢中直接就會丟。結果大家看到了,由于蔣舒獻關投降,導致漢中不到一月就丟失。由于姜維撤掉了先要關口的防守,導致鄧艾偷渡陰平襲了蜀漢的大后方。
姜維
但凡姜維要是能派人守住險要地方,都不至于被人偷襲,因為陰平地勢擺在那里。鄧艾他敢來,直接就讓他有來無回。解決鄧艾,諸葛緒又被鐘會趕走,鐘會打不下劍閣完全可以和鐘會茍著直到他退兵。所以,姜維貪圖可以全殲魏軍卻忽略了這樣布局的后果會怎樣,可悲可嘆啊
姜維可能也想通過自己的漢中布局,先吃掉三路伐魏大軍的一路,然后威震其它兩路。隨后趁機北伐占領關隴地區,就像當初大敗刺史王經一樣。
但他不想想對手是誰,雖然不是司馬懿,但人家是鐘會。鐘會在計謀方面一點也不差,直接就進攻漢樂二城和陽安關,奔著最要命的來。因為陽安關守將蔣舒投降,導致漢中據點大多丟失。
如果魏延還在的話,結局會怎麼樣呢?估計他不會像姜維一樣把魏軍放進來,而是在漢中外圍憑險拒敵,最后等到援軍到來擊退魏軍。雖然這樣做不一定能殲滅魏軍有生力量,但可以使蜀漢避免亡國之災。
主動出擊尋找殲滅魏軍主力的想法沒有錯,但也得看實際情況。魏滅蜀之戰時蜀國實力已經遠不如從前,奸臣當道,而且姜維那麼多次北伐也使蜀漢元氣大傷。此時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嚴防固守,御敵于千里之外,先守住,等恢復元氣了再尋找時機出擊。
魏滅蜀之戰
只能說姜維太浮躁,太想立功了,一點也沒考慮實際情況。雖然魏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絕不會昏了頭和姜維做出一樣的選擇。如果魏延沒有被除掉,而是還活著,漢中就會是一道大鐵門守護著蜀漢政權。
綜上,姜維全盤推翻魏延的漢中防守計劃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殲敵,為主動出擊做打算。但他沒有考慮到實際,也用人不淑,導致漢中很快失守。倘若魏延還在,雖然不能殲敵,但也可以把敵人抵擋住,來讓蜀國避免亡國之災。
所以,魏延不倒,蜀漢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