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英年早逝,年僅36歲,他的去世,使小喬失去了丈夫,東吳失去了大都督。小喬年紀輕輕,失去丈夫,沒有改嫁,和她姐姐大喬一樣,成為了寡婦。但是東吳不能一日沒有大都督,孫權采納了周瑜臨終前的建議,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將周瑜生前的四千私人部曲都交給魯肅,令其駐守江陵(荊州南郡治所)。
此時,魯肅接替周瑜,統領東吳水陸兵馬,成為新的大都督。他到底有多厲害,憑啥成為東吳的大都督?
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魯肅是一個「老實人」,多次被諸葛亮蒙騙,玩弄于股掌之間,不能勝任東吳大都督之職。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
演義中,魯肅性格敦厚,無論是對誰,都非常禮貌,給人一種很「紳士」的感覺。他將諸葛亮請到江東,本意是勸阻孫權不要歸順曹操,要聯劉抗曹,并叮囑諸葛亮,千萬不要對孫權說曹操的軍隊無邊無際,害怕嚇著孫權。
而諸葛亮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孫權面前夸大曹軍的數量及戰斗力。
又如,周瑜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勁敵,遲早是東吳的心腹之患,于是設下計策,要以軍法除掉。魯肅卻宅心仁厚,多次泄露周瑜的計劃,讓諸葛亮一次又一次逃脫。如果魯肅不給諸葛亮提供二十條大船,諸葛亮即使再逆天,也不可能草船借箭,完成周瑜交給的任務(造十萬支箭),就可能被周瑜順理成章軍法從事。
魯肅多次討要荊州,都被諸葛亮誆騙,忽悠,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在諸葛亮的忽悠下,成為了劉備借荊州的擔保人,差點被害4。
以上內容都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故意貶低魯肅,將其刻畫成一個「才能平庸」的老實人。
實際上,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正史上的魯肅,是一個非常優秀,非常有才能的戰略家,原因有以下三個。
其一,正史上的魯肅,為孫權提出了與諸葛亮《隆中對》齊名的《榻上策》。
孫權和魯肅相談甚歡,合榻對飲。孫權志向不夠遠大,繼承父兄基業后,希望成為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主。魯肅糾正道:「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他給孫權制定了今后的戰略規劃,消滅黃祖,占領江夏,逐步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進而稱帝,最終目的是一統天下。
當時是公元200左右,漢室仍在,魯肅竟然給孫權提出如此戰略,他的戰略眼光不次于諸葛亮。
其二,正史上的魯肅,提出并促成聯劉抗曹。
赤壁之戰之所以能夠擊敗曹軍,主要是因為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組成聯軍,合力抗曹。孫劉之所以能聯盟,最大的功臣是魯肅。魯肅不畏艱險,過江吊唁劉表,見到劉備之后,與之商討聯盟事宜。他力邀諸葛亮過江,面見孫權,最終促成孫劉聯盟。
在打敗曹操后,魯肅主張將周瑜打下來的荊州(南郡)借給劉備,穩固了孫劉聯盟,防止被曹操各個擊破。
其三,正史上的魯肅,單刀赴會,斥責關羽。
荊州是江東孫權借給劉備的,理所應當歸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但是劉備變成了一個「老賴」,拒不歸還荊州(如果換成是我,也不會歸還荊州)。魯肅為解決荊州問題,他以大局為重,反對武力收回荊州,于是邀請關羽赴會商討荊州問題。
雙方各自將軍隊布置在百步開外,將軍們帶著單刀赴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單刀赴會。在大會上,魯肅多次指責關羽,說的話要多難聽,就有多難聽。大意是:我們江東當初好心收留你們,給你們一個立足的地方,真心幫助你們,你們現在得到益州,為何言而無信,不歸還荊州。如果你們沒有歸還荊州的意思,只要求你們歸還三郡,你們還是不肯。
關羽當時沒有據理力爭,荊州的一員大將插嘴說了一句話,又被魯肅罵得體無完膚。關羽操刀在手,卻訓斥自己的手下大將,他不敢和魯肅翻臉。正史上的單刀赴會是不是和演義中的不一樣啊,是不是有點驚訝。此次單刀赴會雖然沒什麼結果,但是為后來的「湘水劃界」奠定了基礎,劉備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還給孫權。
結語
正史上的魯肅,是一個非常有厲害的大戰略家,聯劉抗曹,取得赤壁之戰,他又顧全大局,膽識過人,單刀赴會,與關羽商討荊州問題。
對于這些,作為魯肅的好朋友周瑜,他非常清楚,因此向孫權推薦了魯肅,讓其繼任為東吳大都督。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