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推荐
三國解密
影视片段
情节八卦
洞鑑歷史
最新预告
全部
    
歷史上孫權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僅次于曹操甚至強于劉備
2023/04/20

熟悉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史學界有個「 六朝」概念。六朝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南方先后六個政/權,分別為 孫權的東吳,司馬家的東晉,劉裕的宋國,蕭道成的南齊,蕭衍的大梁,陳霸先的陳國。這六個政/權合稱為 「六朝」

今日六朝博物館

而東吳卻是六朝之首,名氣雖然不如蜀國,但同在南方的蜀國卻混不到六朝之首的待遇。而東吳之所以是六朝之首,不光東吳政/權對開拓中國南方貢獻巨大,還有東吳在在三國時代是南方霸主,北方政/權曹魏忌憚的對手。

吳王孫權

而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孫權乃至東吳稱霸中國南方的關鍵一戰去年2022年還是夷陵之戰1800周年

到這里,可能有人要說擊敗劉備的是陸遜關孫權什麼事情?理由是孫權沒親自上前線對陣劉備,這麼說仿佛是孫權是躺平。

那好按照這個邏輯,定軍山之戰是黃忠打的關劉備啥事?秦統一六國是王翦,而秦王嬴政都在首都。長子西征也跟坐鎮蒙古高原的窩闊台汗沒關系。所以這個邏輯根本說不通, 陸遜當時以及從未脫離過孫權麾下

況且陸遜在夷陵之戰主要是以運籌帷幄居多,突襲劉備連營的是韓當,朱然等人功勞,追擊并且差點生擒劉備的是孫桓。夷陵之戰應該是全體吳軍將士的功勞。

我們花了兩期文章闡明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慘敗,劉備方面的缺點孫權這邊基本都沒有。首先對比孫權和劉備是如何調節部下的。

以前孫權有兩個武將,一個叫 呂蒙,另一個叫 蔣欽。這兩個人放在今天而言就是沒啥學歷的兵痞子。然后就孫權就勸說這兩個人多讀書,有文化總比沒文化好,哪怕事情多也不是不讀書的借口。最終呂蒙和蔣欽在孫權勸學下變得大有出息。

尤其是這個呂蒙還留下一個成語「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當然歷史已經證明了呂蒙——威震華夏的關羽就是敗在他手下。只可惜孫權運氣真不好,呂蒙和蔣欽這兩個人在奪取荊州后就病逝了。

吳軍還有個武將叫潘璋,潘璋原本還是個盜賊,也是在孫權勸說下從良了。

俗話說有人地方就有江湖,劉備這邊幾大派系,荊州派和益州派不對付。其實孫權這邊也是派系林立,而且派系劃分不比魏蜀簡單多少,比如夷陵之戰陸遜要去指揮一群

江淮派(周瑜的黨羽)的人。雖然一開始江淮派和吳軍老將不服陸遜,但最終他們還是格外成功的完成了團隊合作。

反之劉備這邊兩個元老級下屬 關羽糜芳的矛盾大到都可以逼其中一個投敵, 荊州和名譽都可以不要。順便一說 關羽這個脾氣連諸葛亮都要額外寫信討好他。張飛在大戰開始之前直接被親近的部下范疆張達背叛殺害。劉備/蜀漢團隊還有很多這種例子這期不再列舉。

試問如果是劉備集團那樣的團隊給陸遜帶領,陸遜還可以打贏夷陵之戰嗎?怕不是脾氣和再有大局的人都要先被內部搞得心態爆炸。

當然對團隊管理方面,曹操在那個時代也是非常厲害的。曹姓夏侯姓將領個個為曹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多說。關鍵是幾個降將都在曹操麾下都成了名將。

比如原是呂布手下的 張遼,他在呂布陣營時還不如高順耀眼,結果投降曹操后,不久就在曹操麾下立功,參與擊敗劉備,納降關羽,後來張遼在白狼山之戰威震漠北,又在合肥之戰威震江南。

徐晃、張郃也是例子,我們就不多說了。再說關羽,他的成名之戰即白馬之戰除掉顏良也是在成為投降曹操時候所取得的,之前跟隨劉備都沒有過這種戰績,可見同樣是將領,到曹操手里就是另一番成就。

總有人說曹操對降將不怎麼信任, 反比劉備對降將馬超的態度,馬超跟隨劉備后幾乎就沒什麼作為了

還有一點,孫權非常擅長挖掘人才,光是識人和用人這點就非常厲害。也許有人會覺得簡單,那麼在當時孫權知道陸遜未來統領兵馬大勝劉備嗎?

夷陵之戰時,吳軍將領鎮守的地方和所分配到的兵力皆為孫權一手策劃,而孫權具體部署是大都督陸遜駐守 夷陵以為本陣;是振威將軍 潘璋鎮守 秭歸,將軍李異、郎將劉阿等鎮守巫山、巴山、興山。、

安東中郎將 孫桓守夷道,將軍宋謙屯枝江,建武將軍 徐盛駐守當陽。

將軍 朱然與將軍 韓當共守江陵, 諸葛瑾則屯守南岸公安,都尉 周胤(周瑜次子)率兵千人協助,建忠中郎將 駱統駐防孱陵。

吳軍戰略部署都是孫權安排

孫權還另外派平戎將軍 步騭(孫權大舅子)率交州軍萬人出長沙守益陽,武陵郡都尉鮮于丹守武陵,遙相策應。

以上將領都安排在劉備入侵荊州的必經之路夷陵那里,孫權為了萬無一失蜀軍從其他方向偷襲,他還派猛將周泰駐守在東吳西北部。

如果沒有這些人協助和認真執行陸遜的策略,夷陵之戰恐怕會是另個結局。而且孫權對下屬的建議和策略都擇優采納,反觀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聽不進黃權的建議。

前兩期文章也分析了蜀軍的陸戰能力是如此拉胯,而且吳軍陸戰能力之所以強于吳軍,也跟孫權不無原因。

相比劉備在夷陵之戰準備倉促,孫權這邊剛剛奪取完荊州并沒有被一時勝利所沖昏頭腦,而是展開對蜀漢的積極攻勢,哪怕不攻打也加以重兵提防,因為孫權料定劉備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將士抗擊來犯之敵?我們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孫權、陸遜等人表現了非凡的鼓動能力和組織能力,其激勵全體將士努力為國而戰的動員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孫權當著眾位大臣的面,將國家安危與百姓命運緊緊聯系起來,慷慨激昂地說:為了國家百姓的安全,舍棄奇物珍寶(給曹丕)何足惜!這種以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為重的言論與姿態,無疑能夠感動臣下的。

《江表傳》載孫權言談:「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為命,非我愛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所謂「江表元元」,即江東父老、江東百姓。」

《三國志·吳主傳》又載:魏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孫權自公安遷都鄂縣,改名武昌;七月,蜀漢開始伐吳;八月,孫權在武昌城訓令諸將曰:「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之名臣,于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于身,蓋君子之于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頃聞諸將出人,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非備慮愛身之謂。 夫保已遺名,以安君親,孰與危辱? 宜深警戒,務崇其大,副孤意焉。」

孫權向左右將士再三強調國家憂患意識,激勵他們始終保持高度警戒,在「豺狼交接」的邊關,做好隨時投入戰斗、報效國家的思想準備。孫權強烈的憂患意識也無疑會感染和激勵全體臣僚將土。

事實證明,孫權的訓導與動員,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在夷陵之戰中,東吳君臣和全體將士,上下齊心,共赴國難,沒有一位將軍投降敵方或臨陣脫逃,相反皆奮不顧身,舍命拼殺,表現了令人生畏的強悍的戰斗作風。由此可見,卓有成效的戰前動員,。

雖然夷陵之戰前孫權曾經向劉備說明利害形勢求和,但是孫權等東吳集團從未幻想過戰爭不會打響,而一直在積極備戰。除了我上面說的孫權一手策劃了提防劉備的將領們。而且還特此鞏固了荊州內部。

我之前講過孫權集團在荊州統治深得人心,所以史料未見夷陵之戰有過荊州當地人給劉備通風報信或則投靠劉備。劉備只能從荊州地區的蠻族那里獲得支持,然而也并非荊州地區全部蠻族響應劉備,事實上支持劉備的沙摩柯只是這其中蠻族一支。

孫權拿下荊州后,迅速肅清劉備集團在夷陵地區最后的殘留勢力。

《三國志·陸遜傳》載:陸遜進占夷陵后,「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 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風。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風。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孫權提拔的陸遜不僅是出色的軍事家,也是一位頭腦清醒的政治家,對于頑固的敵人采取堅決打擊的手段,同時對那些降服的敵人則采取安撫的政策,授他們以各類官職。由于措施得當,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陸遜「斬獲招納」的蜀漢殘余力量竟達數萬人,難怪後來孫權要破格提拔陸遜為大都督了。

而陸遜主動出擊,南征北戰,緊鑼密鼓,馬不停蹄,其目的就是要盡快在夷陵地區站穩腳跟,以免在蜀國大舉進攻時后方劉備殘余勢力乘勢響應騷擾,力圖做到有備無患。可見,早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和陸遜就做好了迎戰劉備進攻的準備工作。

事實證明,東吳集團的準備工作卓有成效,夷陵之戰中除了武陵地區部分蠻夷蠢蠢欲動外,夷陵地區蠻夷部落不動如山。

而且孫權在外交方面也很靈活。吳國實力雖然自保有余,畢竟曾經多次擊退曹操南下入侵江東。但是孫權始終在避免和劉備和曹家兩面開戰。

畢竟沒有絕對實力,兩面開戰風險太大。

《韓非子》有句話:「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意思作為小國家而把周邊相鄰大國都得罪了,只有敗亡的路可走。

而劉備恰好完美落實到了《韓非子》里這句話,因為勢力一時擴大,劉備不但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不把盟友孫權放在眼里,所以襄樊之戰關羽遭受曹操和孫權同時進攻最終落個荊州全失,損兵折將外加自己兵敗身亡結局。

夷陵之戰時,劉備在還沒和曹丕搞好關系前提下就去打東吳,結果落個慘敗而歸。

這點上孫權做得非常好,現在很多人都以為孫權屈尊紆貴,我前幾期文章已經說明了孫權不存在什麼自降身份。孫權向曹丕稱臣時爵位還只是「 南昌侯」,稱臣后反而晉升為「 吳王」,而且孫權可以擁有九錫待遇,這個是曹魏其他宗室也沒有的特權。

而且孫權也沒有向曹丕割地或則交送人質,孫權從未事實上做過曹丕手下,或則給予曹丕好處。相反孫權不但晉升吳王,而且自動緩解了曹丕這邊的軍事壓力,可以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對付劉備。

當然孫權也沒有完全把希望寄托于曹丕這邊,在夷陵之戰時候孫權還始終在魏吳邊境幾個重要據點設置軍隊,預防曹丕隨時南下。

后面曹丕南征江東,孫權也是如此,他先同意了劉備的求和,和蜀國停戰,然后專心對抗北方強敵,當然同時不忘記提防劉備——陸遜被派去鎮守吳蜀邊境。

通過孫權 奪取荊州,夷陵之戰,對抗曹丕這幾件事,他的特點是大后方一定要穩固,而且不能幾線作戰,而且做出擇決時候要 格外謹慎

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孫權如此細心和有戰略眼見,這也是東吳成為南方霸主,六朝之首的基石。

接著總結夷陵之戰吳軍統帥陸遜的戰略思想,陸遜作戰指導思想的核心,是 避實擊虛。他主張以避敵之實。避敵之實,是不利時實施退卻,難度較大。他主張區分情況,或明避,或暗避。如果已方斗志較高,像在夷陵之戰中那樣,可以公然避實,率軍大膽退卻五六百里,依托夷陵有利陣地堅壁不戰。

如果己方將士思想動搖,像在襄陽前線時那樣,則無論對敵對已,都必須悄悄地避實,例如施設變術,制造出軍進攻的假象,然后退兵,以便不露出怯意,使敵人不明其真實意圖,不便乘機相逼,避免自己造成必敗之勢

當敵人暴露出弱點時,陸遜主張擊敵之虛,以求必勝。擊虛的要點,是準確判斷敵人之虛。他主張不應單純從部署,尤其要從敵之指揮、精神、體力是否達到疲勞方面,觀察確定敵人是否為虛。在夷陵之戰反攻時,他同眾將爭論過蜀軍何時為虛。

孫權授予陸遜軍權

眾將認為是蜀兩軍相持數月后,劉備要害處都已固守,不再虛了,因此陸遜確定的反攻時機過遲陸遜則認為只有此時蜀軍才為虛,理由是: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陸遜還主張誘使敵人犯錯誤,以造成敵人之虛。面對夷陵之戰中被劉備主力大軍包圍的吳將孫桓,陸遜認為孫桓「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孫桓字),安東自解」,雖然很冒險,也被證明陸遜看得很準。

這些,都說明陸遜十分重視了解、研究敵我雙方將領的特點和思想狀況,以作為避實擊虛的依據。

在軍隊建設上,由于吳國軍內上層關系錯綜復雜,他特別看重協調內部關系,認為「 眾克在和」,軍隊勝利在于內部團結,強調保持和睦。東吳前期軍事上依靠南渡的淮泗集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取代呂蒙擔當上流重任,黃武元年(222年)任大都督、假節、督率眾將迎戰劉備,顯示江東大族開始取淮泗集團而代之。他本著吳國戰爭要依靠江東大族,也要團結各方面的精神,處理軍內各集團間的矛盾。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自己威名未著,驟當大任,淮泗集團的老將、孫氏宗室的貴戚將領等不聽指揮。 他方面警告眾將遵守紀律,另一方面本著「竊熹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的精神,以大局為重,當時并不向孫權啟奏眾將的問題,以忍讓來保護諸將。他的威信和名望建立以后,仍然主張廣泛團結內部。他勸導淮泗集團躁急的后起之秀諸葛恪說,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

當然陸遜軍事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這個以后再闡明敘述。

再說東吳的領導孫權本身,也是本系列的主角。現在 很多人別說《三國志》等歷史書,就是《三國演義》小說也沒看,只看過抹黑孫權以及尬吹劉備的營銷號文章。就以為孫權真就是個「菜鳥」或則「廢物」,從而以訛傳訛。

如果說孫權真的如一些人說的那麼弱,或則說上了戰場只會送人頭。那最高興的人當屬曹操,不然孫權他早就可以滅了,然后統一天下。自然劉備和關羽也不會慘敗,諸葛亮的戰略也不會化為泡影。

古代不少名人都夸贊孫權是一代英杰。朱元璋建都南京時候,把六朝君王陵墓基本都拆除了,唯獨只留孫權的陵墓。而孫中山先生更是聲稱孫權是自己祖先,恰好明孝陵和中山陵專門設在孫權墓旁邊。

可能也有人說孫權是個「 守成之君」,孫權適合守家而不適合外拓。如果這麼說,那說明這個人真的不了解東吳。孫權恰好是東吳最具有開拓力的君主。

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

總有人說孫策如何開疆擴土厲害,或則孫權如何吃父兄老本。 孫堅戰死時候,他連一方諸侯都不是,還是袁術部將身份。孫策去世時候,只打下大半個揚州(江南地區), 而且孫家在江南統治十分脆弱,孫策一死政局動蕩甚至孫家內部都內訌

這些難關正是孫權帶領下挺過去的,孫堅和孫策生前沒法拿下的黃祖也被孫權討殺了。赤壁之戰前,孫權無論是兵馬和地盤都不如同時期的劉表和劉璋。曹操甚至都沒把孫權當回事,結果赤壁之戰孫權硬是穩固內部,任用周瑜抗下了整個北方的進攻。

不過當時也有一個看出孫權和一般諸侯不一樣,此人正是 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劉備想要立足得從曹操和孫權眼皮子底下擠出一塊地盤。當時赤壁之戰還沒發生,韓遂、劉表、劉璋等諸侯都還在,上文所述孫權屆時勢力還不如他們。

如果說諸葛亮料到曹操,那肯定是傻子也可能看出曹操能延續下來。如果料到孫權,那絕對是孫權僅憑他個人能力讓諸葛亮有次推斷。事實證明諸葛亮沒看錯。

話題不扯遠,接著說開疆擴土方面。孫權繼位時,接手不到完整的揚州,而孫權後來徹底統一江東,還拿下了荊州和交州,甚至發現了寶島台灣。還一度占據過長江以北的一些領土。使從未成為六朝之首。

所以孫權后面拿下荊州,交州也是靠守成得來的嗎。或則說從孫堅孫策那里繼承來的不成?

沒有孫權就沒有吳國,而且如果沒有孫權奠定的大業,孫堅、孫策在歷史上的評價估計就是一個普通軍閥。好比李世民成就了其父親李淵的名氣,而不是李淵成就了兒子李世民的名氣。

關于孫權和其他三國君主相比問題,現在很多人認為孫權沒跟曹操和劉備比,孫權確實比不過曹操。畢竟曹操統一了北方,但「孫權比不過劉備」就有待商榷了。

接著就孫權和劉備打下地盤而言,劉備一生就拿下一個益州,就算孫策給孫權留下一個完整揚州,孫權取奪荊州和交州就比劉備擴張地方要多一個州,稱霸南方的孫權而不是劉備。

蘇轍在《三國論》認為「 劉備不如孫權,孫權不如曹操。

蘇轍

說到荊州,我們不得不再說一個老生常談話題。荊州這件事到底是孫權還是劉備更有理。有人說劉備不存在「 借荊州」,因為荊州有三郡是劉備自己打的。

那三郡確實是劉備自己打的, 但是劉備沒有打這三個郡的資格。赤壁之戰出力最大的無疑是孫權,按道理分紅孫權應該拿得最多,結果劉備出最少的力,拿最多的地。換成你合作伙伴這樣,你心里也會不平衡吧。

後來劉備占著荊州還不讓孫權和周瑜繼續西進打劉璋,劉備為此還威脅孫權若打劉璋他就自己披發入深山隱居。 結果劉備趁孫權和曹操在淮南發生戰爭沒人顧及他時,自己倒去打劉璋,奪了益州。劉備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先繼占領益州、漢中的劉備還是不把荊州交給孫權。再加上荊州守將關羽對同盟孫權態度蠻橫無禮,所以也不難理解孫權為什麼要奪荊州了。

客觀說孫劉同盟事實上不存在誰欠誰,反正雙方都互相算計,只能說一開始劉備占了些便宜,后面劉備就吃了大虧。

遺憾是周瑜沒看到孫權奪下荊州這一天

當然站在劉備角度看,他賴著荊州也沒錯。 劉備及時還荊州,孫權照樣不會考慮劉備利益。畢竟孫權不是劉備父母,非要說,不存在劉備借荊州不還,也不存在孫權背刺盟友奪荊州。

只不過劉備集團沒能力守住荊州,技不如人就怪不得誰了。歷史有贏家也意味著一定有輸家。到222年為止,孫權用結果證明了他是那個時代荊州最終的主人。

討論歷史問題,一定要知道兩個概念。一個是 主觀認為,一個是 客觀事實。如果你認為劉備是三國時代品行最好的君主,曹操則是品行最差的,這麼說沒問題,畢竟君王的道德可以用不同時代標準來衡量, 按照個人說法誰人品都可以說很好或則很壞

至于什麼叫客觀事實,打比方秦始皇統一六國就是鐵的事實 孫權和曹操歷史地位和成就要大于劉備這就是客觀事實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