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個極盛時期擁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帝國,全球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國家。另外,從歷史層面上講,清代也是中國古典王朝體制發展的巔峰。
然而,清王朝最被人詬病的就是近代以來,面對西方的沖擊無力招架,導致中國經歷了百年以來的屈辱與苦難的歷史。
下面一組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修復清晰度),反映了清朝末年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瞬間,鮮活又生動,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值得你收藏。
清朝時期,兩名職業劊子手,光著腳站在土崖前。他們手握鋒利的鋼刀,尤其是那冷峻的眼神,讓人望而生畏。
作為劊子手,有著強大的心理素質。每次行刑前,他們都會先在刀上噴一口酒。他們有嫻熟的技術,手起刀落干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每次行刑完畢,劊子手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有些犯人家屬,也會給劊子手一些好處,讓他們干脆點,減少罪犯的痛苦。因此,劊子手過得都很滋潤。
從事這一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砍到99個腦袋,必須洗手不干。因為沒有其他技能,劊子手晚年大多都很拮據。
1906年,大清國派出陣容強大的使團,不遠萬里來到歐洲,考察和學習西方憲政。來自天朝上國的官員們,個個氣宇軒昂,派頭十足。歐洲人普遍感受到了一種來自東方的壓迫感。
晚清時期,中國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面對這種窘境,清朝政府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里面的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這張合影照中,坐在正中間的女子,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
21名侍奉的太監簇擁在她的周圍,他們各個都是錦衣華服、玉樹臨風,這場面看著相當有排面。
你可能要問了,一個妃子,配備這麼多太監啊?再加上貼身的丫鬟,人家過得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族生活。
清朝時期,四川成都第四屆勸業會正在青羊宮舉行。舉辦勸業會的目的,是為了開拓國人視野,喚醒發展工商業的意識。人們可以在這里進行生活、生產方面的物資貿易。
每屆勸業會,四方商旅云集,各種物資堆放在現場,眾多產品參展。組委會將對所有參賽物品統一進行檢驗、審查和評獎。
照片中,在搭起的高台上,「授獎台」三個字分外醒目。一些官員為獲獎產品頒獎。現場人山人海,有警察在維持秩序。
清朝時期,一名犯人正在接受笞刑。犯人拆掉木枷后,趴在特制的木架上,褪去衣褲,露出臀部。
一名衙役舉起木板行刑,兩名衙役按著犯人的頭和腳。
笞刑,始于東漢文帝,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臀部或腿部。責打的力度很講究,被打之人輕則皮膚紅腫,重則皮開肉綻。
清朝時期,一名中年男子和他的妻妾在一起合影。男子面面紅光,妻妾各有千秋。從她們的年齡和服飾上,你能分出哪個是正妻,哪些是小妾?
在封建社會,一些家境優越或沒有子嗣的男子會納妾。妻子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小妾地位低下。家中有這麼多妻妾,這名男子也算是人生贏家了。不過,如何處理好妻妾關系,男子肯定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清朝時期,在一處法場上,一名罪犯雙手被縛跪在地上,前面有一人拽著他的發辨,讓脖子露出來,劊子手高高舉起了手里的刀,兩名監斬官站在涼棚下。
法場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人,有大人也有小孩,他們也許早已看慣了這樣的場面,并不害怕,冷漠地看著劊子手行刑。
由于這種刑罰太過殘酷,清政府後來廢除了梟首,改斬決。
照片中這三位,身份可非同一般。左邊第一位,是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沈桂芬;中間這位,是戶部尚書董恂;最右邊這位,是工部尚書毛昶熙。三人同時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沈桂芬,洋務運動主要負責人之一。其著作有《粵軺隨筆》。董恂,四朝老臣,先后輔佐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毛昶熙,曾因鎮壓捻軍有功,授禮部侍郎。
身穿藍色西裝的是溥儀,旁邊身穿白色西裝的是溥儀的弟弟溥杰。照片中,溥儀帶著黑框眼鏡,表情很搞怪,他手里拿著一本小冊子,另一只手指著小冊子。弟弟溥杰兩只手也做出了奇怪的動作。
據說,溥儀和弟弟溥杰當時正在對著劇本練習話劇。兩人真是太投入了,表情生動傳神。
這一幕,正好被攝影師抓拍了下來。
清朝末年,在野外的空地上,立著一只木箱。一名蒙古女子被赤身鎖在箱子里,只能露出頭和一只胳膊。她伸直了手使勁拽著箱子上的鎖,想把它打開,可事是這麼做純粹是徒勞。
這名女子是一名犯人,這是當時一種殘酷的刑罰——餓刑。在空曠的野外經受風吹日曬,沒有水和食物,最終只能自生自滅。
清朝時期,三個同齡不同命的小女孩。中間坐著的女孩,顯然是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她長相清秀,身上穿著華麗的服飾,頭上戴著漂亮的頭花,耳墜也很精致。手里拿著一把折扇,小小年紀,已經開始裹腳。
站在她身旁的兩名女孩,一個身穿粗布衣服,光著腳。她是這位千金小姐的仆人。另一名女孩,身上的衣服要好的多,她沒有裹腳,手里也拿著一把折扇。
三人在一起,對比十分鮮明,讓人感慨萬千。
這是清朝時期一個官員家庭的合影照。在照片的正中間,屏風前面,坐著一名中年女子,她高高在上,其他男子則坐在低處的椅子上。她的身份是誥命夫人。她身穿朝服,旁邊的架子上放著一頂官帽。
清朝時期,誥命夫人是指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誥命夫人有很多特權,即使皇帝有的時候也要退讓三分。
照片中這兩名女孩,是青樓女子。她們年紀不大,一個是滿族女子,一個是漢人女子。一個裹著小腳,一個沒有裹腳。兩人是形影不離的好姐妹。
清朝時期,青樓女子沒有一點社會地位,她們為了活下去,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尊嚴謀生。她們不僅要長相漂亮,還要會唱曲等獨特才藝。不過,大部分青樓女子到最后,結局都很悲慘。
清朝時期,兩個10歲光景的孩子,在家人的操辦下舉行隆重的婚禮。兩人身著華服,臉上稚氣未脫。小小年紀,他們又如何懂得經營婚姻與家庭呢?
清朝官方有明確規定,男方年滿16歲,女方年滿14才可以結婚,禁止過早結婚。然而事實上,當時很多男女結婚的年齡要小得多,十歲、十一二歲結婚的人很多。
1902年,在法國巴黎。一場隆重的婚禮正在舉行。新郎是一名中國人,新娘是一名法國人。這對新人在眾人的簇擁下,步入結婚的禮堂,周圍的人紛紛投去羨慕的目光。
這位新郎可不一般,他是大清四品道員、駐法公使二等秘書馨齡。在法國期間,馨齡認識了法國鋼琴女教師吉納維芙。他們沖破世俗的偏見和重重阻力,終于攜手走進了結婚的殿堂。然而,兩人最后卻因各種原因分道揚鑣。
清朝時期,兩名太監從皇上的寢宮走出來,他們兩個的手里都端著一樣東西。一個像是食盒,一個是托盤,上面還覆蓋著一塊白布。
兩名太監有三四十歲,想必在皇宮里當了多年的太監。你知道他們手里拿的器皿里,到底裝的是什麼嗎?
清朝時期,一對結婚的新人。新郎長相帥氣,身穿官服,看補子圖案應該是一名九品武官。真是年輕有為。肩膀上斜挎著一塊杏黃色的綢布。這個風俗并不常見。自古以來,一般流行我國貴州等地。
新娘,貌美如花,面龐被垂下的珍珠流蘇遮擋,增加了神秘感。新娘手里端著環形的「革帶」,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當時的結婚禮服很講究,由鳳冠、蟒袍、馬面裙、霞帔、革帶等所組成。面對鏡頭,兩人都顯得有些拘謹。
清朝時期,一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持槍站立。攝影師特意讓他站在背景布前。他手里拿著的是一種老式土槍,腰間掛著一圈子彈包。年輕的士兵眼神里透著一絲勇武之氣。
在當時,這種火槍已經比冷兵器先進了不少。但是,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拿著這些武器的清朝士兵,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清朝時期,一對跨國婚姻夫妻的合影。男子家境殷實,多年的商海沉浮,積累下了萬貫家財。此時,他正坐在寬宅大院里,旁邊是他娶的外國媳婦,長得很漂亮,身上穿著旗人的服裝。
當時,已有很多外國女子來到中國,她們被中國文化所吸引,有的還嫁給了中國男子為妻,穿上中國女子的服裝,過上了中國人的生活。
清朝時期,一戶人家正坐在院子里吃飯。他們條件很艱苦,餐桌是用門板撐起來的。
一個孩子坐在水缸上。家里的男丁干得是重體力活,身材很健碩。
雖然是普通人家,粗茶淡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在那個年代,一家人能吃飽飯已經相當不錯的了。
北京郊區的一座寺廟里,一名旗人女子在仆人的陪同下在廟里進香。這時,兩名外國女子看到了她們,被她們華麗的服飾吸引,希望能和兩位中國女子合影。仆人則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隨時保護自己的主人。
清朝時期,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經商、學習和生活。他們也將自己的家眷帶到了中國,這兩名外國女子就是其中兩位。這些外國人被獨特的東方文明深深吸引。
清朝時期,福建。在一個邊防檢查站上,一名武官騎著馬,準備去巡邏。他一手持馬鞭,一手拽著韁繩。隨從牽著馬,手里拿著武官的長刀。
寫在最后:看到這些清朝時期的老照片,讓人感慨萬千,每一張照片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故事。短短一百多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認識清代歷史,才能明白新秩序誕生的艱辛,從而有助于理解中國向現代社會調整時的艱難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