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趁著夜色,大搖大擺攻進了紫禁城。
聞聽此訊,年僅33歲的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只能絕望自盡。
直到三天后,李自成的部下才在煤山上,發現了披發覆面、光著一只腳的崇禎尸首。
臨死前,崇禎給李自成留下了一封「血詔」: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文武可殺,但勿劫掠帝陵,勿傷百姓一人。」
對此,李自成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故主的悲戚,更有對未來的欣喜,他終于成了這紫禁城新的主人!
可讓李自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攻城略地、血戰沙場17年,最終卻民心盡失、只能當42天的皇帝。
在這42天里,李自成到底做了哪些「不得人心」的事呢?
進入京城后,李自成立馬意識了到治安的重要性,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了一道軍令:
「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為了安撫民心,他還命士兵四處張貼吿示:
「大師臨城,秋毫無犯,敢有擄掠民財者,凌遲處死」。
對膽敢違令的將士,這種懲罰不可謂不重。
李自成雖然三令五申,可還是有人明知故犯。
一天,兩個義軍士兵明目張膽搶劫了一家古玩店。
店老闆一怒之下將這兩個人告到了府衙,李自成聽說后,親自下令將這二人在示集上凌遲處死,官兵為之震動,之后很長時間,京城秩序如常,百姓們也照舊安居樂業。
可惜,好景不長,李自成手下有兩個非常信任的大將——劉宗敏和李過,這兩個人對李自成的軍令非常不以為然。
他們不僅公然違抗軍令,還帶頭搶劫城中百姓的財物。
百姓們民怨沸騰、對義軍也再沒了之前的好感,李自成聽說后大為震怒,特意召來劉宗敏問罪。
誰知,劉宗敏竟不屑一顧地說:「我們一起浴血奮戰數十年,現在皇帝讓你做,兄弟們只得些金銀財寶、嬌妻美妾,難道還不應該?」
李自成被懟的啞口無言,他雖然已成了名義上的一國之君,但骨子里還是改不掉江湖義氣、流寇習性!
這,不僅是李自成一人的缺陷,更是整個大順軍的缺陷!
從文獻記載來看,劉宗敏、李過等大將,壓根就沒有「君臣」的概念,他們在面見李自成時,不僅不下跪,沒有君臣之儀,竟直接稱呼李自成為「老李」!
這樣的君臣關系,恐怕從古至今,找不到第二個!
「義軍內部派系林立,偽大將如李(過)、劉(宗敏),各自為雄,目無賊主,面稱老李」
。——《流寇長篇》在劉宗敏、李過等人看來,打下北京城,是大順軍將士們拿命換來的,跟只動動嘴皮子的李自成沒多大關系,所以,這些人對李自成更多的只是面上的尊敬。
李自成深知這一點,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即便再憤怒,也不敢真將劉宗敏、李過等人「軍法處置」。
久而久之,李自成立下的軍法就成了一紙空文,再也沒人愿意遵守了。
李自成進京后干的第一件事,讓京城的老百姓看清了大順軍的真面目,人們對他們的態度由先前的支持,逐漸轉為了反對。
在這件事上,李自成的局限性體現得更為徹底。
在發現崇禎皇帝的尸首后,李自成貴為大順軍首領,僅拿出兩貫錢,命太監買了一副柳木棺材,用土塊當枕,草草收斂了崇禎。
其場景之凄涼,文武百官看了紛紛掩面哭泣。
「未時,逆賊發錢二貫,遣太監市柳木棺,枕以土塊,停于東華門外施茶庵,覆以蓬廠。有兩僧誦經,老太監四五人;王太監極薄一棺,亦在其旁。 百官莫敢往哭。」——《明季北略》
襄城伯李國禎與兵部郎成德,實在看不下去,就聯合群臣向李自成上疏,請求厚葬崇禎皇帝。
李自成滿口應允,但也只是給崇禎皇帝的棺材外加涂了一層紅漆,給崇禎重新換了一套衣服,讓他頭帶皇冠、腰束玉帶、腳穿金靴入葬,而已。
由于崇禎生前沒有建造陵寢,李自成也舍不得花錢另造。
最后,只能將大明崇禎皇帝與周皇后,草草合葬于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中。
「以丹漆殯先帝,點漆殯先后。加帝翼善冠,袞玉滲金靴;后袍帶亦如之。……草草掩葬,凡從逆官往拜,賊亦不禁,然至者甚少。」——《明季北略》
由于李自成下發的經費不足,昌平縣官員只得聯合當地鄉紳,捐了200兩銀子,這才購齊祭祀用品,給了崇禎最后的體面。
崇禎,作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無亡國之行,卻有亡國之命 」,本就頗受百姓和百官們同情,再加上,他的葬禮如此草率,更加重了人們對這位皇帝的無限感懷。
與李自成的做法截然相反的是,清軍入關后,不僅以隆重的帝禮,重新改葬崇禎于思陵,還詔令天下臣民,為崇禎服喪三日。
兩相對比之下,更顯得李自成氣量狹小。
就在百姓們對李自成議論紛紛的時候,李自成又自毀長城、發布了一條「自毀長城」的詔令:
所有勛戚文武官員,都要在本月21日上朝,愿意做官的,「量才擢用」 ,不愿意做官的,可以「聽其回籍」,想回家就回家。
原本,這是件好事。
然而,當文武百官興沖沖地來到大殿時,卻發現被騙了。
李自成不是給他們官做,而是想讓他們掏錢「助餉」。
讓官員自掏腰包助餉,這事不止李自成一人干過。
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前,崇禎皇帝也曾召集群臣捐款「助餉」。
誰知,內閣首輔陳演、國丈周奎等人率先表示家無余財,無力助餉,崇禎面前的大紅人都這樣說了,下面的官員紛紛捂緊了錢包,誰也不愿出頭「為君分憂」。
崇禎皇帝低三下四、給官員們說盡好話,最后只換來了20萬兩餉銀。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李自成別出心裁,壓根就沒給官員們拒絕的機會。
為此,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分派「助餉」金額。
李自成按照官職的大小,專門制定了一個「助餉」的標準:
「內閣十萬,部院、京官、錦衣衛將帥七萬,科道、吏部郎五萬、三萬、翰林一萬,部曹千計,勛戚無定數。 」
「助餉」金額少則千兩、多則十萬,這對官員們來說,無疑于割他們的肉。
所以,剛開始,愿意按這個標準掏錢的人,寥寥無幾。
李自成也不生氣,因為他一早便想好了后招。
第二件事:官員們要麼拿錢,要麼拿命。
為了盡快籌齊軍餉,李自成授意李宗敏,趕制出了5000副夾棍,這些夾棍上不僅帶有棱刺,還有鐵釘相連,手足只要往里一套,骨頭立即被夾得粉碎。
凡是不按標準拿銀子的官員,李宗敏就把人往死里折磨。
內閣首輔魏藻德因拿不出十萬兩銀子,被夾棍夾了五天后,氣絕身亡,李宗敏仍不肯罷休,又繼續對他兒子用刑。
結果,魏家傾家蕩產,才勉強籌齊1.7萬兩銀子。
禮部左侍郎丘瑜,從不貪污受賄,是真的家無余財,劉宗敏依舊對他百般毒打,丘瑜走投無路,只得服冰片自盡。
「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凡拷夾百官……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明季北略》
國丈周奎受不住刑,主動交了家底,李自成光從他府上就搜出了50多萬兩白銀。
漸漸地,官員被搜刮地差不多了,李自成就把「助餉」的范圍擴大到富商、甚至平民百姓頭上。
很快,滿城百姓,家家空室,連日常生活所需的馬騾銅器,都被搶劫一空。
這一來二去,局勢就失了控。士兵們不僅劫掠成風,還「奸污婦女,去來無定」 ,到後來甚至「 降官妻妾俱不能免。」
整個北京城人人自危,大順在得罪了整個官僚集團后,又徹底失去了民心。
據統計,李自成在北京的這42天時間里,共劫掠白銀7000萬兩,其他珍寶無數。
後來,李自成撤出北京,這些巨額財寶也跟著不知去向。
直到今天,李自成的寶藏依然是個謎。
崇禎自盡后,紫禁城里沒來得及逃脫的妃嬪、宮女,都成了大順軍將士的「獵物」,這些可憐的后宮女子,要麼被凌辱致死,要麼被當做賞賜,賞給了有功將士,其中每個將領,可分得宮女30人。
其中,相貌最為出眾的杜氏、陳氏、竇氏,便被獻給了李自成。
這其中,有一個叫「竇美儀」的明朝宮女尤為受寵,李自成還特意將其封為「竇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自成開始沉迷于享樂后,他手下的將士們也失去了約束,大將劉宗敏住進了外戚田弘玉的大宅子,夜夜擁妓暢飲,丞相牛金星進京后也不再騎馬,出入改為坐轎,出行的排場比親王還要大……
「掌書宮人杜氏、陳氏、竇氏,為自成所取,而竇氏尤寵。號曰竇妃。又有張氏,亦嬖之。自成集宮女,分賜隨來諸賊,每賊各三十人。牛金星、宋獻策等,亦各數人。」——《明季北略》
此時的李自成,有錢、有女人、還有手下為自己賣命,開始飄飄然了。
明朝滅亡時,吳三桂身為遼東總兵,手握五萬戰斗力強悍的關寧鐵騎,正在鎮守山海關。
為了爭取吳三桂的支持,李自成聽說崇禎已經14個月沒有發餉了,趕緊命降將唐通送去四萬兩餉銀,并極力說服吳三桂歸降大順。
吳三桂欣然應允,當即把山海關的統兵權交給了唐通,自己則飛奔回京,準備覲見新主子李自成。
誰知,吳三桂剛到灤州,就聽到了家仆從京城帶來的兩個壞消息:
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搶去了,他的父親吳襄因不愿交「助餉銀「,差點被人打死。
吳三桂頓時怒發沖冠,指天發誓道:「此仇不報,我吳三桂汪為人子!」
隨后,吳三桂掉轉馬頭直奔山海關而去,唐通還沒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就被吳三桂奪了兵權,囚禁了起來。
李自成偷雞不成蝕把米,本想招降吳三桂,結果事情做得太絕,反而把吳三桂變成了自己的敵人。
眼見招降吳三桂不成,李自成求功心切,又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發兵山海關。
李自成希望能借此打一個大勝仗,好徹底消滅明朝的殘余力量,大戰在即,李自成本想派大將劉宗敏領兵。
誰知,劉宗敏十萬個不愿意:「一起打下的天下,憑什麼你在京城享受,讓我去前線賣命?」
李自成不愿強人所難,只得親率十萬大軍,發兵山海關。
1644年4月13日,吳三桂聞聽此訊,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對手,趕緊修書一封,向關外的清軍將領多爾袞求救。
多爾袞開出了條件:出兵可以,但是你吳三桂必須率關寧鐵騎降清!
吳三桂猶豫不決,他實在不愿降清,背負叛國的罵名!
4月21日,李自成發起猛攻,吳三桂力戰不敵,只得答應多爾袞,正式剃發向清稱臣。
多爾袞隨即派出了六萬滿洲精銳,與吳三桂共同夾擊李自成的大順軍。
李自成腹背受敵,戰況開始急轉直下,短短三天之內,李自成就損失了15員大將,八萬主力,見敗局已定,李自成只得下令撤軍。
落敗而逃的李自成惱羞成怒,隨即斬殺了吳三桂全家30余口人。
然而,此舉只能讓人心更加不穩,李自成本想重整旗鼓、絕地反擊,誰知手下將士竟紛紛棄城而逃。
1644年5月1日凌晨,李自成不愿坐以待斃,只能加入西逃的大軍之中。
至此,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做的六件事,全部以失敗告終。
李自成從北京逃到西安后,又南逃至湖北, 最后在逃到通城九宮山一帶時,突然暴斃而亡。
關于李自成的死因,至今眾說紛紜。
有人說,李自成是自盡而死;
也有人說,李自成是被村民程九伯所殺;
還有人說,李自成是被當地村民誤傷致死;
更有一種說法認為,兵敗后的李自成,去投奔了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并在此終老,死后葬于青城葦茨灣龍頭堡子。
李自成去世后,他的侄子李過接管了大順軍,大順政權茍延殘喘了幾年,最終在清軍的大力圍剿下,全軍覆沒。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看懂了李自成的興亡史,就明白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的可貴之處。
前期,他以區區「驛卒」的身份起家,靠勇猛、嚴格的軍紀和出色的領導能力,讓大順軍異軍突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了大明王朝,
然而,到了后期,他卻貪圖享樂、任由敗壞的軍紀和混亂的秩序,將大順軍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究其根源,在于李自成既沒有定力抵御外界的誘惑和浮華,他也沒有能力建立和維護一個新秩序。
這樣一個領導人帶領的軍隊,焉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