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但凡鴻門之宴多有悲壯故事,流傳至今的故事也頗具傳奇色彩。
我們常用「鴻門宴」來形容那些危機四伏的、暗藏殺機的宴請,從古至今又發生過多少不為人知的「鴻門宴」呢?
在大清,就有這麼一場「鴻門宴:八名大將開心入座,筷子沒動卻人頭落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導致了這一頓殘忍的午飯?
1863年12月,江淮大地臘月飛雪, 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而江蘇巡撫李鴻章剛剛一舉拿下蘇州城。這一仗可以說打得毫不費力,為什麼呢?
原來蘇州守城的是太平天國的八大將: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嘉、比王伍貴文,天將張大洲、汪有為、范起發、汪懷武, 他們8人聯合請降李鴻章,將蘇州城拱手相讓!
八大將其實是將蘇州城當作禮物獻給了李鴻章。那麼李鴻章究竟是使用了什麼方法達成目的的呢?這8個人又出于什麼想法將蘇州城都給了李鴻章呢?
太平天國有兩名大將 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這兩個人在太平天國反抗清朝統治的戰爭中都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物。而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基本上靠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曾國荃、李鴻章這樣的愛國主力。
1861年,陳玉成的隊伍遭遇曾國藩的湘軍,兩支隊伍在安慶展開血戰,而李秀成趁機南下攻打蘇州、杭州等主要的城市,一舉獲勝,太平軍從此在南方建立了蘇南根據地。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杭兩地自古繁華,魚米之鄉資源富庶,太平軍一時非常得意。
慈禧太后倍感不安,她不甘心丟掉領土于是命令湘軍立刻東征,與太平軍決一死戰,收復失地。
但是當時的湘軍完全由曾國藩指揮,而且考慮到當下軍隊的情況對比太平軍的實力, 曾國藩不想為了慈禧太后一時的憤憤不平就讓將士們白白犧牲,于是主張休養生息后再去攻打。
慈禧沒有辦法,只能聽從曾國藩的建議,這時李鴻章主動請戰,自愿帶兵攻打蘇杭兩地,慈禧喜出望外。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他曾經說過「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至理名言,他對于」洋人「的生產技術、兵器制造均有研究。
面對如此被動的一戰,李鴻章原來早有準備。他先是到自己的家鄉招兵買馬建立了淮軍,訓練勇猛士兵6000余人,然后又得到了英國人戈登的支持,帶領洋槍隊和歐洲的兵船一起出征,浩浩蕩蕩一路從水路攻向上海。
李鴻章連連告捷,先是擊敗上海郊外太平軍,而后直奔蘇州,沿途一路拿下太倉、昆山、江陰、無錫等重鎮,而后帥精兵強將直奔太平軍蘇南的根據地——蘇州。
李秀成當時正在天京酣戰,聽聞李鴻章已經逼近蘇州,他急忙調兵遣將從天京戰場返回蘇州,太平軍與淮軍在蘇州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當時太平軍在蘇州本有囤兵3萬,李秀成在與淮軍對戰的關鍵時刻,曾經向蘇州附近的黃子隆所囤3萬人馬發出支援的命令,誰料 黃子隆無視李秀成的命令,竟然未發出一兵一卒,最終導致李秀成慘敗。
淮軍在蘇州與太平軍展開了漫長的割據戰,李鴻章發現想拿下蘇州城也絕非易事,除非打一場硬仗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李秀成戰敗后率自己的軍隊撤離蘇州,同時他也發現鎮守蘇州的郜永寬等八大將雖然兵馬眾多,但是 這幾個人并不是很想與淮軍正面交戰,只有「老廣西」 譚紹光愛國信念還算比較堅定。
因此,李秀成撤離蘇州之前曾提醒譚紹光要盯緊這8個人,以防他們賣國求榮。
與此同時,英國人戈登向李鴻章提議不如采用「招安」的方式先與城內的將領談判看看。 李鴻章覺得這個想法可以采取,于是派人試探八王的想法,結果郜永寬等八大將領不但沒有拒絕還異常積極配合與淮軍進行投降談判。
有趣的是,李鴻章的強項便是談判了,他派出自己手下一員猛將程學啟前去談判,程學啟原來曾經是太平軍的將領,后來投降清軍了。可想而知,程學啟和八大將的談判,可謂是「老鄉見老鄉」。
這時英國人戈登也站出來,聲稱愿意為八大將領做「擔保人」,擔保什麼呢?其實無非就是擔保他們投降后的安危并且各自獲得朝廷的官職。 八大將看到有外國人做擔保,頓時覺得投降后有了保障,八人也就下定了決心投降清軍了。
在最后一次內部會議中,譚紹光依然不同意投降并且試圖說服八大將領懸崖勒馬,誰料到八王早已決定投降更擔心譚紹光會壞了他們的大事。于是八大將領竟然合力將譚紹光殺死還將他的首級獻給了李鴻章。
按照與李鴻章的約定,八大將殺死譚紹光后,又將蘇州城拱手讓給了李鴻章。李 鴻章命令下屬通知八大將,朝廷已經為八位將領準備好了官職和官服,他奉命特地邀請八大將來他的軍營為各位大將接風論賞,共議各自官職和為朝廷效力的大事。
郜永寬等八人接到通知后,已經等不及赴宴了。八個人春風得意地去了李鴻章大營,甚至沒有帶一兵一卒。
這八名大將一到軍營就看到準備好的官袍, 幾個人正準備更衣赴宴的時候,被周圍的士兵一擁而上瞬間人頭落地,場面異常凄慘。李鴻章隨后也殺掉了所有投降的太平軍幾萬人。
自古賣國求榮的事情,注定了不會有好的下場的。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信仰和節操都丟掉了,即使謀求到敵人的官職,人格上也早已經喪失了尊嚴。
文天祥說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些人即使是國家氣數將盡但還是盡自己的能力保衛國家到最后一刻,即使國家亡了,他的精神和氣節卻永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