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0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關于曹操高陵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在陵園西部約200米位置,考古人員發現一條南北向長溝遺跡和一片廢棄建筑遺跡。
經過數年反復調研,結合相關史料,工作人員認為,在北宋初年至元朝中期,曹操高陵西部有人居住,或存在大型娛樂設施。
而在曹操高陵西側發現的這處建筑遺跡,或許是北宋趙匡胤設置的守陵戶。
一、不封不樹,曹操高陵發掘始末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明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且曹操生前親自確定自己陵墓的位置,在鄴城西門豹祠之西的原上。(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
鄴城的東部屬華北平原,土地肥沃;西部靠太行山的漳河台地,屬于曹操所說的「瘠薄之地」。
這里地勢較高,滿足曹操所提出的「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預留足夠大的空間。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撒手人寰。從建安二十三年六月開始動工,他的陵墓修筑時間只有一年半,可謂輕死薄葬。
曹操死后,曹丕以魏太子的身份守鄴,未在身邊。賈逵、司馬懿等主持喪事,群臣商議,尊曹操「謚曰武王(魏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按照曹操生前構想,自己的陵墓曰「壽陵」。曹操安葬之后,陵名正式之稱為「高陵」。由于高陵位于鄴城之西,又俗稱之為「西陵」。
而后司馬取代曹氏,南北朝時,各地烽火四起,達官貴人之墓皆遭盜掘,曹操的高陵也未能幸免。
2008年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對外發布了曹操高陵重大考古發現。
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根據考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銘文,包括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銘文。
這些出土文字材料,成為考古專家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最重要的依據。
二、高陵西側最新發現,與曹操人物形象轉變有密切關聯
按照曹操高陵此次最新發現來看,陵園西側的這一處遺跡實際使用時間為宋金元三個不同年代。
雖然建筑功能發生多次改變,但不難發現,這對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為曹操高陵單獨設置「守靈戶」提供了重要佐證。
《揮麈錄》記載:祖宗(宋太祖)朝重先代陵寢,每下詔申樵采之禁,至于再三。置守冢戶……魏武帝葬高陵,在鄴縣西。
顧炎武在《日知錄》節引過這條材料,同時把時間確定于宋太祖乾德四年,即公元966年。
宋初承襲唐制,當時社會上普遍對曹操、曹丕有著較高的評價。
因為唐朝(包括隋朝)是在掃平割據勢力的基礎上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逶迤頹靡、風雅不作」的齊梁之風不符合時代要求。
反觀曹氏父子和同時期的建安作家,慷慨悲涼的文風與建安風骨,對初唐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唐太宗李世民對曹操評價較高,稱他「若無多疑猜人之性,幾為完人也」。
就連曹丕都沾了父親的光,被當時社會推崇。一些唐代大臣在勸諫太子的詩文中,總會提起曹丕,贊揚他的自我砥礪、好學不倦。
可見,至少在隋唐二朝,曹操、曹丕兩父子完全成了正面典型人物,同樣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氣候。
但到了北宋時期,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尊劉抑曹」的風氣漸盛。北宋建立后,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武將的軍權。同時,重用文士制約軍人,為封建集權制度的鞏固創立新法。
此時的趙匡胤,對于曹操、曹丕無甚太多緬懷,只是出于皇威,才派專人對歷史上,且還能找到確切地點的諸位前朝皇陵進行基本管理。
北宋中后期,貶曹的風氣漸盛。歐陽修曾說:「嗚呼 漢魏之事,讀其書者可為之流涕也,豈以后世為可欺歟?不然.不知恥者無所不為乎!」
蘇軾雖贊曹操「一世之雄」,卻又在《魏武帝論》《諸葛亮論》中說他「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除了歐陽修與蘇軾,就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在解釋以曹魏紀年繼漢的原因時說:「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這就表明,在當時,民間反曹風相當盛行。
隨著統治者思想觀念的轉變,與程朱理學的興盛,曹操父子的形象徹底「由盛轉衰」。
北宋滅亡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出于對金、遼的厭惡,此時的文人干脆將曹操稱作「當今女真、蒙古胡虜也」。
以蜀為正統的觀念在南宋逐步得到認可和強化,曹操的奸臣形象基本定型。
朱熹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譏諷曹操:「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竊了。」
經過朱圣人這麼一定論,南宋之后的世人皆認可「蜀漢為中華正統」的觀點。
南宋末年,蕭常因父親不滿《三國志》以魏為正統,乃以蜀為正統撰《續后漢書》。請人作序時曰:「揭孔明之盛心,祛曹丕之鬼蜮。」
蒙元雜劇也痛罵曹操謀反,意在指責漢人不該反蒙古。
后世的明清兩朝,更是確定了曹操的奸臣形象。其中又包括朝廷、皇帝對曹操、曹丕父子的形象反轉。
還有民間藝人出于對普羅大眾心理的揣摩,說一些關于東漢末年的故事時,總是把劉備、諸葛亮比作正統賢人,曹操、曹丕、司馬懿、司馬昭都是亂臣賊子。
成書于明朝中后期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作者羅貫中就受到當時社會對于曹操、曹丕的評價。所以在小說里,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尊劉抑曹」的現象。
到了近代,以[毛.澤.東]主席、魯迅、郭沫若、翦伯贊等文學家,紛紛試圖為曹操「平反」,還原其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
但時至今日,大家還是無法接受曹操的真實形象(偏向正面),其觀念仍然摻雜著藝術的成分。
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最早出自宋代
前文說過,北宋初年,趙匡胤為曹操高陵設「守陵戶」,表明這位宋朝開國皇帝還不至于那麼厭惡曹操。
以北宋為界,南宋有了曹操疑冢的傳說,文字記載最早出自《鶴林玉露》卷三。
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說過:「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南方人的范成大對北方歷史地理知之不多,在奉命使金路過鄴時,誤信曹操疑冢傳說,故寫下這首模棱兩可的詩,誤導了后人。
自南宋以后,曹操疑冢的傳說簡直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傳播較廣,特別在明清小說中更是描繪生動、活靈活現。
例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甚至一些嚴肅的史學著作,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皆提出「七十二疑冢」的說法。
其實,「七十二疑冢」今已被考古證明為北齊墓葬群,與曹操高陵沒有任何關聯。這或許也印證了那句話: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關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錯誤論點流傳了近兩千年,直至今日,考古專家通過實際考古發現成果,才駁斥了歷史上那些文人墨客的相關錯誤說法。
當年范成大若不是被「曹操疑冢」的傳說先入為主,稍微動腦想一想,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明確在曹操高陵設置守冢戶。一個皇帝,難道會不分青紅皂白就派專人去守靈嗎?
甚至關于曹操高陵的地點,南北兩宋的記載都有了明顯差別。
北宋以前記載明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安陽縣,南宋以后則流行疑冢之說。
這下好了,有了曹操高陵西側這處北宋初年建筑遺跡的發掘,再結合相關史料,更確切了河南安陽就是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與之陪陵的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謚號,包括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
也讓我們獲取了許多歷史信息,為曹操及漢魏歷史的研究開啟新的篇章。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關于他是忠是奸,是好是壞,不能片面地通過一兩本小說和影視作品,便妄下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