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清朝末年(19世紀末)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最初義和團的口號是「反清復明」,因此遭到晚清政府鎮壓。隨著西方勢力在中國的不斷滲入,義和團開始與晚清政府合作,共同抵抗西方列強,口號也改為了「扶清滅洋」。
西方列強借口保護教民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義和團響應晚清政府號召奮起抵抗。但由于晚清政府采取妥協投降政策,天津、北京相繼失陷。慈禧太后倉皇西逃,途中發布對義和團「從嚴剿辦」的命令。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終遭失敗。
這組后期上色的照片向我們真實展現了百年前這場轟轟烈烈開始,又悲壯結束的農民運動。
宋延年(?—1901),字錦彪,山東寧津縣人(現隸屬于山東省德州市)。宋延年家境貧寒,打小就喜歡舞刀弄棒,經過不懈努力在清朝光緒十四年中武舉,晉升二品大員兵部差官,在任上因看不慣清朝官場的腐敗,于是辭官回鄉。
清末,西方傳教士被準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教會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經常與地方民眾發生沖突。此時義和團興起,宋延年加入了義和團,因其功夫底子好,很快就成為了當地義和團的首領。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宋延年率領義和團與八國聯軍進行了多次正面交鋒,雖然在戰斗中義和團英勇無比,但是畢竟大刀長矛難以抵御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在對戰中損失慘重。
他舉著的旗子上面寫著「欽命,義和團,糧台」。他屬于義和團成員,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負責為義和團大軍供應糧食。這項任務是由皇帝與慈禧太后欽命的。他拿著這面朝廷頒發的旗子可以過縣收縣糧,過府征府糧,滿足義和團大軍的吃飯需求。
義和團雖然最終被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晚清政府剿滅,但他們抵抗西方列強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永留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