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這3個陷阱,表面上是愛孩子,實際是坑孩子,太多父母中招
2023/07/26

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你家孩子調皮還是安靜,內向還是外向?

可能很多人都會這樣回答:

孩子更喜歡獨處,性格是內向的;

孩子調皮活潑,性格是外向的......

聽起來確實很了解孩子,但其實,這種回答不自覺陷入了一種誤區:

這更像是我們根據孩子的日常行為做出的「性格評判」,而這種評判,往往帶有某種情感偏向。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口中內向的孩子,也會有活潑好動的時候;而那個調皮外向的孩子,也會有安靜沉穩的時候。 這種簡單的判斷,并無法代表孩子的全部。

我們總說要「看見」孩子,卻往往沒有跳脫出家長的思維慣性。這也是很多家長說「 明明我已經看到孩子需求,想幫他但他卻不領情」的根本原因。

在親子關系中,這3種「假看見」現象,很多父母都存在。

下定義并非真正的看見這種「假看見」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識破」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 雖然看見了孩子的情緒、行為,卻急于做出自己的判斷解釋。

生活中,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基本操作——

即,能夠做到「用眼看」 ,卻很難真的「管住嘴」。

比如,看見孩子活潑,就說太調皮;

看見孩子沉默寡言,就說太內向;

看見孩子愛干凈整潔,就說孩子可能有強迫癥;

看見孩子不愛出去玩,就說孩子有社交困難等等......

表面上說看見了孩子,其實是在用下定義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擔憂、焦慮。

父母的這種「假看見」,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

紀錄片《零零后》中,有兩個女孩性格相似,卻因為媽媽不同的「看見」方式,擁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色彩。

幼兒園時,辰辰和一一都愛游離于人群之外,一個人獨自玩耍。

一一的媽媽,看見孩子喜好安靜,沒有立馬評判她「太內向」,也沒有鼓勵她多交朋友,而是選擇 接納與肯定孩子。

「只要她自己覺得舒服,那就是正常的。」

在媽媽的影響下,一一的性格 自信自尊,自我評價也非常積極樂觀

面對攝影師「刁鉆」的問題,她坦然回答:

「我就喜歡這樣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也有權利這樣,內向的人也有很多優點!」

可辰辰媽恰恰相反。

看見孩子這樣的狀態,她感覺既不安又羞辱,甚至 把孩子定義為「性格古怪」。

「辰辰很奇怪,總是和人、和團體保持著距離。」

她發現孩子喜歡編程,又忍不住給出自己的評價:

「辰辰本來就不夠靈活,學編程以后越來越呆板怎麼辦?」

她以為自己看見了孩子,其實只是執著于頭腦當中的想象——

辰辰不該是這樣的,她應該是那樣的。

她所謂的看見,只是在用判斷、定義間接表達自己的期待。

這種「假看見」,會讓父母無視孩子最真實的模樣,孩子也會因此產生不被接納的恐懼。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陷入自我貶低、自我厭惡的黑暗漩渦。

就像辰辰一樣。

14歲的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每天郁郁寡歡,不愿回憶童年,對外界更是處處充滿戒備。

父母在看見之外套上一層層「自我為是」 的說辭,恰恰是對孩子真實自我的否定。

所謂看見,其實看得是本真。

脫離實際并非真正的看見

《童年不缺愛》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美術老師說,她每次做完講座,會專門抽出時間給家長們答疑解惑。

有一次,一位媽媽問: 為什麼我的孩子畫不出圓?

她嘗試給出了各種可能的答案,以及對應解決的方案。

可是,媽媽卻一再否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老師很疑惑,都是一些簡單易上手方法,難道是存在一些特殊原因嗎?

還沒等問出來,媽媽就說出了真相:

「我家孩子剛兩歲。」

老師頓時覺得,之前的溝通完全沒必要,便寬慰了兩句:

「孩子這個年齡不會畫圓很正常,盡管放心。」

從那以后,老師就學聰明了,回答家長的提問之前,一定要先問一下孩子的年齡,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老師的無奈,我感同身受。

因為我也經常收到類似的留言:

孩子2歲,為什麼不能老老實實吃完一頓飯?

孩子6歲,為什麼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孩子發育的規律,就是如此啊。

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們現在的確做不到。

父母脫離實際的看見,無異于拔苗助長。

生活中,不少家長喜歡糾正孩子貌似「笨拙」或是「過分」的行為,恰恰是因為沒有真正看見孩子的局限,也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他們的現實狀況。

如果父母的看見只是一種變相的「催熟」,那麼孩子往往只能感受到過度期待之下的無能無力。

當我們看見孩子,并且想要改變他們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他的年齡特點呢?

所謂看見,其實看得是實際。

關注表面并非真正的看見

博主@芊芊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她說,女兒妮妮不到三歲,就開始上小區的幼兒園,現在已有一年整。

這段時間,她的成長突飛猛進。先是戒掉了紙尿褲,又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碗筷等習慣。

可是,最近妮妮的行為發生了嚴重「倒退」。

不僅開始尿褲子,吃飯也要大人喂,還養成了亂扔垃圾的壞習慣。

一開始,她和孩子爸爸想,女兒到了第一個叛逆期,調皮搗蛋也實屬正常。只要父母「看見」了孩子的行為,多管教,多監督,應該很快就能掰正過來。

于是,他們給妮妮定了10條規矩。

結果,女兒只有第一周還算服從,之后就選擇性忽視。即使加入獎勵機制,效果也微乎其微。

她很疑惑, 為什麼看見了孩子,卻還是束手無策?

後來,她偶然發現,原來女兒的「退行」,有其背后成因。

有一次,她去接妮妮放學。卻看見女兒指著兩個小男孩嘀咕,他們不乖,可是老師喜歡。

她猛然聯想到女兒近期的叛逆,便和老師了解了一下情況。

老師說,這兩個男孩性格調皮,總是到處亂跑,年齡也比較小,還沒戒掉紙尿褲,所以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們身上。

她終于意識到, 或許女兒是感受到被忽視,以為自己變成「不乖」的孩子,才能重新得到大人的重視。

孩子「搗蛋」行為的背后,其實是對愛的渴求,以及害怕失去關注帶來的不安感。

于是,她便和老師溝通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和孩子爸爸一起,抽出更多時間來陪伴女兒。

果然,不出半個月,妮妮的行為就恢復了「正常」。

如果 博主沒有看見孩子「退行」背后的情感變化,只是從行為層面進行調整,恐怕永遠也無法真正看見孩子,也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 只有「看見」孩子的心理需求,并適時予以關注引導,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重視的安全感,從而發生由內而外的改變。

所謂看見,看的是內心。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的看見孩子呢?

這里給大家總結了3點建議——

一、用事實說話而非用觀點父母要想真正了解孩子,首先要保證自己觀察到的是必須是事實。

事實,一定是對客觀行為的描述,而不是帶有個人情感的判斷。

那麼,怎麼區分事實和觀點呢?

假設一個場景——孩子沒有和鄰居阿姨問好。

事實陳述:

媽媽看到你沒有和鄰居阿姨打招呼,可以跟我說說,是出于什麼原因嗎?

觀點陳述:

我覺得你剛才有點沒禮貌。/我覺得你的性格太內向了,應該放開點。

只需簡單對比,便高下立見。

父母學會用事實說話,是有效疏通親子溝通渠道的前提。

畢竟, 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處境是安全的,是被父母所接受的,才能勇敢且毫不無留地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

正如ky主創所說:

看見,意味著放棄立場,放棄小我,放棄對于任何事情的理解和先入之見,去觀察,傾聽,理解和感受,對方要的到底是什麼。

二、陪伴關注而非干涉打擾心心媽說,女兒是個挺特別的小孩。

四歲前,她不喜歡公主裙,反而喜歡一些超級英雄的手辦。

于是,心心媽便給孩子置辦了不少裝備。

也有一些朋友提醒她,要盡早進行性別教育,培養孩子的「美商」。

但她始終不想改變女兒。

因為她不想破壞孩子潛意識里想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的愿望。

而且,這是屬于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她不想摻雜破壞。

她說,孩子四歲半的時候,突然提出要穿裙子,留辮子。

因為進入幼兒園以后,孩子 自然而然感受到了性別的差異,出現了群體歸屬以及審美的需要。

她也順勢而為,接納了女兒的變化。

「事實證明,哪怕我什麼都不做,孩子還是會改變的。」

孩子有其自身的成長規律,家長要做的,就是 尊重孩子當下的感受

只有不過度干涉孩子原本的生命軌跡,才有可能看見他們發自內心的渴望。

三、觀察記錄而非憑借感覺一位幼兒園老師的教育經驗,值得所有家長深思借鑒。

她說,班級里有一名「問題」男孩,每天都和其他孩子打架。

如果單憑感覺,這聽起來的確是個非常嚴重的「事實」。

但「每天打架」,其實是一個被簡化過的事實。

她覺得, 要想觀察到事實的全部,就一定要觀察記錄。

于是,她開始給這個男孩做行為記錄:

周一,他因為和其他孩子爭搶托馬斯玩具而打架;

周二,他因為別人想和他一起玩托馬斯玩具而打架;

周三、周四......

每天的關鍵詞,都是「托馬斯玩具」。

她終于看到了問題所在,當天就去采購了兩套同類型的玩具,之后男孩再也沒出現過打架的行為。

對于孩子, 我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記憶力。而且很多關鍵事實,也很容易被忽略。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像幼兒園老師一樣,把孩子的具體行為寫下來。

怎麼記錄呢?《跟著美國老師學早教》給出了一個ABC原則:

A(Antecedent):這之前發生了什麼?

B(Behavior):孩子當時在干嗎?

C(Consequence):導致的結果是什麼?

如此一來,父母才能用「心」去看見孩子的發生發展,切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成長的能量。

真正的愛和教育,只有在看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發生。

愛孩子就要如其所是, 而非如我們所愿。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