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在正史中以忠勇著稱,善于治軍作戰,所率領的「陷陣營」更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深受呂布信賴。如果單論武藝,在名將輩出的三國時代屬于什麼水平呢?
單打獨斗比試武藝自然要以演義為準,所以下面就從《三國演義》視角來分析高順的主要戰績:
1,西寨之戰,曹操自黃昏時分引軍趕到,奪了西寨。四更時高順帶著侯成,魏續趕到,兩軍混戰在一起。直到天明時呂布才率軍趕到。此役曹操親率典韋,李典,曹洪等輩參戰,高順能在營寨失守的情況下與曹操混戰直到天明,可見高順混戰能力十分強悍。但此戰高順沒有與將領交手的記錄,單論武藝參考意義不大。
2,濮陽之戰,曹操中了陳宮的誘敵之計,被騙入濮陽城中。典韋當先沖入,正遇侯成高順二將,典韋身先士卒,先后擊退二人。等到曹操知道中計,急忙率軍突圍時,典韋在北門又遇到高順侯成二人。誰知這次高順,侯成直接倒退出城,典韋因此救主而出。
原著中寫道:操急走南門,高順、侯成攔住。典韋怒目咬牙,沖出去。高順、侯成倒走出城。
如果說高順首次大戰典韋是誘敵深入的話,那曹操突圍時,再遇典韋,反被沖出城去。足可看出高順武藝與超一流猛將差距較大,就算有一人做副手,也難以長時間對敵。
3,沛城之戰,高順圍攻劉備甚急,曹操命大將夏侯惇率軍支援。高順率軍離城三十里與夏侯惇對戰。只見兩人大戰「四五十回合」后,高順不敵而退。夏侯惇從后追趕,不想被曹性埋伏,用冷箭射瞎一眼。夏侯惇大怒,隨即「拔箭啖睛」,一槍除掉曹性。高順從后掩沖,曹軍大敗。
原著中寫道: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很多朋友認為,此戰高順是詐敗而逃,目的引誘夏侯惇中埋伏。其實細原著并不是那麼回事,曹性是看到高順不是夏侯惇對手,敗下陣來,這次臨場發揮,用冷箭取勝。所以高順只能與夏侯惇這樣的強一流交戰「四五十回合」就成了衡量高順武藝的最有力標準。
夏侯惇被擊敗后,高順率軍與呂布,張遼等人合兵一處,將關羽,張飛等人擊潰,劉備甚是連家門都沒進,就穿城而逃了。家眷都陷入城中,幸虧糜竺保全。由于呂布失去了劉備的犄角之勢,又中了陳登的誘惑,最終被圍下邳,身首異處。
綜上來看,高順武藝并不出彩,與夏侯惇大戰「四五十回合」便敗下陣來。好比潼關之戰,曹洪硬剛馬超的戰績。而曹洪比馬超弱一個等級,也就說明高順武藝最多也就是弱一流水平,或者強二流水平,與李典,于禁等人較為類似。張遼為「五子良將」之首,其武藝是標準的一流水平,能與張郃,太史慈等人打斗不落下風,所以說高順武藝要稍弱于張遼。
那問題來了,為何高順武藝不如張遼,反而在軍中的地位要高于張遼臧霸等人呢?綜合分析之下,只得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高順更加忠義。
在忠義方面,估計高順演義中的形象就與正史相符了。高順一直都是呂布手下最忠誠的將領,如下邳城破之時,張遼雖然怒懟呂布怕死,但最后還是歸順了曹操。而在郝萌作亂時,曾說陳宮也有參與,所以說在呂布心中,只有高順最可靠。
其二,高順率軍作戰更厲害。
很多朋友都認為,張遼有逍遙津之戰的輝煌戰績,又被列入古今名將之列,所以行軍作戰高順難以媲美。其實則不然,在袁術分兵七路來戰徐州之時,呂布就曾命高順獨領一對人馬,迎戰袁軍大將橋蕤,與陳宮并列,而張遼則與臧霸同行來戰雷薄。此時陳宮為呂布賬下第一謀士,深受呂布倚重,高順能與之比肩,名列陳宮之前,足見能力之強。
再者在呂布與劉備反目時,又是高順為主將攻打劉備,劉備則恐城不能守而去求救于曹操。試想此時關張二將就在城中,為何沒有出城迎戰高順呢?足見在劉備心中也認為高順不可輕視。
綜上來看:高順雖然武藝不如張遼勇猛,但在其他方面卻略占上風。三國為將之道,首在行軍作戰,其次則是對主公的忠誠,在這兩方面高順足以媲美益州張任,江東黃蓋。
所以備受呂布信賴,位列張遼之前實至名歸!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