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樓蘭這個名字,很多人可以瞬間想起很多詩句。
比如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再比如說‘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這些詩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不過,在這些故事當中,樓蘭好像都代表了一個遠方的敵國。只有滅了樓蘭,才能彰顯出中原王朝的強大。要不然的話,總會有一種缺點什麼的感覺。
那麼,這個樓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周圍,有很多類似的小國,為啥只有樓蘭,讓后世有這麼大怨念呢?樓蘭到底做了什麼?最后為啥又消失了呢?
這事,其實還真不復雜。簡單來說,樓蘭之所以讓后世念念不忘,主要是因為他犯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忌諱!明明是一個小國,卻偏偏要做騎墻派。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不讓中原人做生意,阻擋了中原文化對于美好遠方的向往。
這樣的樓蘭,漢朝自然的找機會滅了他。
不過,從樓蘭的角度來說,樓蘭自身其實也是一個挺可憐的國家。
樓蘭的歷史,得先從著名的月氏人開始說起。按照目前考古發現來看,在人類文明剛剛進入文明時代之后,西域這邊的主要人種,就是月氏人。
月氏,是中原這邊的叫法。而在西方,尤其是希臘文化當中,則是把這幫人叫做吐火羅人。吐火羅人屬于原始印歐人當中的一個分支,而且在這些分支當中,他們是最東方的一個分支。
在先秦時期,吐火羅人才是西域這邊的主體。曾經有歷史學家認為,當年周朝的周穆王西游,見到的那位西王母,可能就是某個吐火羅部族的首領。
至于說這期間吐火羅人有哪些歷史?不好意思,目前我們是真的很難說清楚。因為吐火羅人雖然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是這種文字體系,後來失傳。直到十九世紀末,大家才從考古發掘當中,找到了一些帶有吐火羅文字的文物。
不過,直到今天,大家也沒完全破譯這種文字。再加上後來吐火羅人遠走他鄉,自己的文化傳承都斷了。
所以目前,我們還無法整理出詳細的吐火羅人歷史。
當然,這事其實很正常。畢竟像中原文明這樣,能從四五千年以前開始,就用系統的文字,把我們的歷史詳細記錄下來。而且在這幾千年當中,還從來沒出現過文化斷層的情況。放眼整個世界,好像也沒幾個。
當然,有關吐火羅人大致的歷史,我們還是知道一些。比如說,巔峰時期的吐火羅人,地盤核心在今天的天山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算是吐火羅人的核心區域。北到天山北部,南到崑崙山,東到河西走廊,西到帕米爾高原,都是吐火羅人的地盤。
而後來漢朝接觸的一些比較有名的西域國家,比如樓蘭、龜茲、車師等等,其實都是吐火羅人建立的國家。
當然,在中原這邊,我們習慣將他們稱之為‘月氏’。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西域都是月氏人的地盤。但是後來,到了戰國末期,隨著匈奴人不斷崛起,月氏人的好日子,就逐漸到頭了。
最開始的時候,匈奴人其實沒想往西發展。因為匈奴是典型的草原民族,而在草原周圍,最富庶的并不是西域,而是中原。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匈奴和草原上的其他很多民族,只要靠著南下襲擾中原諸侯國,就能活得下去。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隨著北方的幾個諸侯國越來越強,而且開始逐漸在邊境建造長城,匈奴人的日子開始難過了。這種變化,開始倒逼匈奴內部,開始由分散的小部落,逐漸走向統一。
不過再之后,匈奴在不斷統一的過程當中,卻先后遇上了三個絕世猛人。這三個人分別是李牧、秦始皇以及蒙恬。
因為這三個猛人的存在,匈奴在戰國末期的時候,被趙國狠狠打了一下,然后一戰被消滅了十多萬人。然后在秦朝的時候,又被狠狠打了一下,連河套草原都徹底丟了。
所以再後來,等到匈奴由那位冒頓單于掌權的時候,匈奴雖然徹底完成了統一,但是也不敢再次輕易南下,去和秦朝硬碰硬。
于是接下來,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就開始向東、西、北這三個方向擴張。而在西方,匈奴人主要進攻的,就是月氏。
對于匈奴和月氏的具體交戰過程,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月氏這邊的文字,我們暫時還沒有完全破解。而匈奴那邊,壓根就沒有文字。所以目前的我們,也沒有完整的歷史記錄可以研究。
但是大致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漢朝這邊的一些記載,稍微了解一些。大概就是秦末漢初的時候,中原這邊在混戰,然后冒頓單于西征,第一次打敗了月氏人,迫使月氏人臣服。而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從冒頓單于到他的兒子老上單于,兩人匈奴單于,都在玩了命的進攻月氏。
所以,到了老上單于在位期間,中原這邊大概是漢文帝在位時期,月氏人徹底扛不住了。就連當時月氏的王,都被匈奴直接干掉,頭骨做成了酒杯。
于是接下來,大部分月氏人,為了躲避匈奴人的襲擊,不得不遠走他鄉,繼續向西遷移。他們跨越了帕米爾高原,來到了今天阿富汗和伊朗等地區。西遷的這部分月氏人,後來就被稱作大月氏。
而除了這部分西遷的月氏人之外,還有少量月氏人留了下來,選擇臣服于匈奴。這部分留下來的月氏人,後來就被稱做小月氏。
樓蘭,就屬于小月氏人建立的一個國家。
因為當時漢朝這邊,已經通過匈奴,對希望有了一些了解。再加上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掘,我們還原出了樓蘭的建立的大致情況。大概在漢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大月氏西遷,匈奴開始扶持剩余的小月氏人,在當地獨立建國。
公元前176年,也就是漢文帝正式登基六年之后,樓蘭第一次以一個國家的名字,出現在漢朝官方的面前。
這事在正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
從樓蘭的這些歷史當中,我們能看的出來:其實那些西域小國,很多都是匈奴人征服了月氏之后,留下來的月氏人,在西域這邊建立的。
而很多盜墓類的小說,往往都會寫到西域那邊的一些遺跡。比如說精絕古城、樓蘭古城之類的。實際上,如果從時間順序來看,主角們做的這些事情,其實就相當于是盜了一個漢朝古墓,或者發掘了一個漢朝古城。
因為大家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而且西域的很多文化歷史後來失傳了,所以大家就會覺得這些古國很神秘。
另外,這些看似什麼的西域古國,其實真的都不是啥大勢力!像樓蘭這樣的國家,已經算是大國了!
而像很多盜墓小說里面提到的精絕國,其實更小!據《漢書》記載,精絕國全國上下,一共才三千三百人而已!放到中原這邊,最多能叫精絕村!
而且,這些神秘的西域國家,他們其實都是曾經匈奴征服的對象。
而匈奴,後來則是被中原王朝,不斷碾壓同化的對象。
因為這些歷史,總之樓蘭從開國開始,就一直臣服于匈奴。這也很正常,畢竟當時在西域那邊,匈奴是真正的霸主。要是不臣服于匈奴,估計樓蘭也無法立足。
而接下來,又過了五十多年之后,隨著中原這邊輪到了漢武帝上位,情況開始出現變化了。
漢武帝登基之后,首先派遣著名探險家張騫,前往西域探查情況。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出使西域的人,張騫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才去西域那邊完成了任務,并且最終歸來。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找到大月氏,然后和大月氏聯合,雙方一起出兵進攻匈奴。不過後來,張騫雖然找到了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已經在中亞那邊扎下了根,根本不愿意和匈奴再打仗。
所以在這之后,張騫只能就此返回漢朝。
在第一次出使的過程當中,張騫有沒有到過樓蘭,這事說不好。不過顯然,經過這次出使之后,張騫肯定聽說過樓蘭的存在。而等到張騫回來之后,自然很快也就把這些情報,告訴了漢武帝。
在張騫第一次出使回來的時候,漢朝已經和匈奴開戰了。這個時候,衛青都已經把河套草原給拿回來了。
因為張騫帶回來的這些情報,接下來,漢朝開始調整戰爭策略。在漢武帝的親自布置下,接下來,漢朝準備主攻匈奴的右賢王,并且要徹底打殘右賢王,然后拿下河西走廊,打通和西域的通道。
再之后,就有了霍去病六天轉戰千里,殺穿整個河西走廊的傳奇了。
而河西走廊被殺穿之后,漢朝在第一時間向當地進行移民。自此之后,漢朝徹底控制住了河西走廊,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這也為接下來絲綢之路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河西走廊被打通之后,沒過多久,張騫就再次奉命,二次出使西域。而這一次,張騫肯定到了樓蘭,這事在史書上也有明確的記載。
這次出使,因為路已經通了,所以在出發之前,漢武帝又撥給了張騫一筆豐厚的物資,讓他去西域各國疏通關系。
而張騫這邊,後來也不辱使命,不但再次去了大月氏人的地盤,和西域各國都取得了聯系。而且還對更遙遠的安息國,有了一定的認知。
最關鍵的是,因為張騫這次是帶著大量東西過來的,西域乃至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都對張騫帶來的商品,極度感興趣。
于是接下來,沿著張騫走過的這條路,絲綢之路就開始出現了。
在張騫二次出使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原商人,開始通過這條路,向西域販賣商品。
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樓蘭和漢朝的矛盾,開始逐漸出現了。
歷史上真實的樓蘭,其實真不是啥大國家。據史書記載: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一個只有一萬四千多人的國家,到底是個什麼狀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漢朝這邊,鼎盛時期大概有將近六千萬人。平均下來的話,每個縣都得有五六萬人。也就是說,所謂的樓蘭國,其實連漢朝正常的一個縣都不如,估計也就相當于是一個大一點的鄉!
所以,所謂的樓蘭國王,其實都不如漢朝的一個縣令。
如果不是這個國家地理位置特殊,估計漢朝都不愿意搭理這麼一個小國。但問題是,樓蘭國的位置,恰好特別重要!
如果說,河西走廊是一條狹窄的通道。那麼霍去病打完河西之戰以后,這條通道的東方,以及通道本身,都已經是漢朝的地盤。
而在通道的另一頭,就是這個樓蘭的地盤。
雖然不是啥大國家,但卻直接擋住了漢朝商人,前往西域的通道。
最關鍵的是,樓蘭國是之前匈奴人扶持起來的,所以對于匈奴一直念念不忘。哪怕匈奴如今已經被趕回了漠北,樓蘭依舊傾向于匈奴那邊。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經常為難過路的漢朝商人。到後來,甚至連漢朝派往西域的使節,他們都敢下手!
這樣一來,漢朝就徹底忍不了了。
如果漢朝想要讓商路暢通無阻,讓商人可以自由來往于絲綢之路,那就必須首先解決樓蘭!
于是接下來,漢朝開始派出軍隊,直接進攻樓蘭。不過開戰之后,可說的東西,反倒是不多了。因為樓蘭實在是太小了,全國所有人加起來,也沒多少人,都不夠漢朝騎兵一個集團沖鋒的。
所以,接下來的戰爭,大概是這樣的:對于這些不聽話的小國,漢武帝直接讓一個叫趙破奴的將軍,去西域掃平他們。這個趙破奴在歷史上,真不是啥太重要的將軍。但同時,當年漢朝打匈奴的時候,他在霍去病手底下工作過。
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能在霍去病手底下當上將軍的人,放到西域這邊,那就是降維打擊了。
當時漢武帝給了趙破奴多少軍隊,這點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除了給一些精銳之外,漢武帝還下令,讓西域那邊已經臣服于漢朝的一些勢力,各自出一些軍隊,交由趙破奴指揮。所以最后,趙破奴在西域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大軍!
當這支數萬人的大軍出現之后,整個西域都傻了。在當時的西域,這幾萬人足可以掃平一切不服了。
當然,這支數萬人的隊伍,其實也不是單單為了樓蘭,而是為了對付另外一個強國姑師。和樓蘭相比,姑師要稍微強大一些,但人口其實也沒那麼多。之所以漢朝更重視姑師,需要集結數萬兵力,主要是因為姑師地形比較特殊。
歷史上的姑師,地盤在準格爾盆地東部,正好扼守住了天山缺口。這個形式,放到中原這邊的話,就和當年楚漢戰爭的時候,劉邦帶著人在成皋地區,阻擊項羽差不多。
因為有地理優勢,所以防守起來比較容易。漢軍想要進攻,反倒是有點難。
所以,這場軍事行動,真正要對付的對象,其實是姑師。至于樓蘭,只能說是順帶手收拾的。
就這樣,集結了數萬人之后,趙破奴自己都沒去樓蘭。他讓那個之前被樓蘭為難的漢朝使者,自己帶著七百精銳輕騎兵,直接殺到了樓蘭。
雖然只有七百輕騎,但是在樓蘭面前,這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敵人了。畢竟,整個樓蘭的軍隊全部集結起來,也就兩千多人。而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步兵。雙方的戰斗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最后,這個漢朝使者,帶著這七百人殺到之后。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直接擊潰了樓蘭的軍隊,俘虜了樓蘭的國王。之后在漢朝的控制下,整個樓蘭高層進行了大洗牌,被漢朝扶持成了一個新政權。
不過,故事到了這里,樓蘭的戲份并沒有殺青。接下來的很多年,樓蘭反倒是開始反復橫跳,不斷在匈奴和漢朝之間搖擺。
這次樓蘭王被俘投降之后,沒過多久,匈奴又打了過來。面對強大的匈奴,樓蘭只能再次投降,倒向了匈奴。
而接下來,樓蘭更是做了騎墻派。樓蘭王派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去漢朝和匈奴當人質,想要兩頭押注。
再之后,漢朝遠征大宛,這期間匈奴想截斷漢朝主力的歸路,但是自己不敢出兵,所以就讓樓蘭出來攪局。而樓蘭這邊,也覺得很無奈,然后就走漏了消息。接下來,漢朝的玉門關守軍,再次出兵,抓了樓蘭王。
這一次,這位樓蘭王直接被帶到了漢武帝面前。樓蘭王倒是也挺直爽,直接和漢武帝說:樓蘭作為小國,如果不砌墻,很容易被人家直接滅國。要是漢朝真可憐他們,就直接把他們全國人都收入中原算了。
對此,漢武帝最后還是選擇了拒絕。至于原因,大概是漢武帝對樓蘭還不是很信任。亦或者是漢武帝覺得,樓蘭人和中原人確實不太一樣。
反正最后,漢武帝拒絕了樓蘭人歸化的請求。
就這樣,這位樓蘭王表示再次臣服之后,漢朝就又把他放了回去。而回去之后不久,樓蘭王就病危了。臨死之前,樓蘭王想讓自己在漢朝這邊做人質的兒子,回去繼承王位。但沒想到的是,這位倒霉的王子,之前在漢朝犯了法,直接被漢朝施以了宮刑,根本就沒法回去即位了。
所以在這之后,這位老樓蘭王,只能另選了一個兒子繼承王位。而這位樓蘭新王上位之后,繼續反復橫跳,有時倒向匈奴,有時臣服于漢朝。
而到了漢昭帝在位期間,那位大權臣霍光,實在是對這種反復橫跳的小國很頭疼。所以就直接派了一個使者,去樓蘭國刺殺了樓蘭王。
殺了這位樓蘭王之后,漢朝直接從樓蘭國內,找了一個官員做新王。因為之前樓蘭王這一支算是徹底被滅了,所以接下來,樓蘭也就改了名,改名叫做鄯善。
再後來,隨著漢朝開始在西域開設都護府,并且在西域大規模屯田。很多中原人,開始涌入西域,不斷和當地人融合。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歷史當中,樓蘭或者說鄯善,就一直在不斷被同化。
最后,大概在東晉十六國的時候,因為西域這邊的氣候環境開始變化,樓蘭國越來越不適合人生活。
所以最終,樓蘭人逐漸轉移,樓蘭國也就徹底消失了。
這就是樓蘭的歷史。
回顧樓蘭的歷史,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樓蘭其實真不是啥大勢力,也沒啥神秘的地方,就是一個普通小國而已。
當然,從樓蘭的角度來看,樓蘭反復橫跳,在匈奴和漢朝之間砌墻,確實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他們國家小,如果不隨風倒,根本就沒有立足的可能。
而樓蘭的歷史,也讓后世人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重要的,還是自身的實力。像樓蘭這種小國,在很多時候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真正擁有選擇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