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凌統、呂蒙、周瑜、陸遜,應該是三國逝去最耐人尋味的5位大將。不談陰謀論,只看事實依據。
甘寧之逝
《三國志·甘寧傳》僅提了一句:「寧卒,權痛惜之。」
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卒」是古代對大夫逝去后逝去的通稱,也就是指逝去。但是,究竟是逝于疾病,還是其他原因,卻并未提及。
不過,《三國演義》給出了答案,說甘寧因痢疾纏身,病情加重,而被蠻王沙摩柯一箭除掉。
▲甘寧雕像
但是,甘寧作為一個一輩子的水賊,似乎患痢疾的可能性并不大。加之,甘寧又逝于222年2月(正史220年),而2月這種天氣,發生痢疾的可能性更是稀罕。
所以,甘寧究竟因何而逝,就難有定論了。關鍵,甘寧和呂蒙有「甘呂之交」的情誼,有過命的交情,而甘寧又恰好在呂蒙逝后而亡,卻又并未交待逝因和準確時間,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凌統之逝
《三國志·凌統傳》記載:「會病卒,時年49歲。」
是說,凌統逝時是49歲,因病而亡。
但是,根據《三國志·旁證》、《三國志·集解》、《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三·服飾部二·床十五》、《建康實錄》、《三國志·駱統傳》、《諸史拾遺》等史料記載,凌統逝時只有29歲,相差了整整20歲,不知是《吳書》記載筆誤,還是另有隱情,就不得而知了。
▲凌統墓址
同樣,呂蒙和凌統的私交也是非常鐵,有過命交情的那種鐵。
呂蒙之逝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記載,呂蒙謀取荊州,擒除關羽后,孫權打算任命其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賞銅錢一億,黃金五百斤。但是,正當孫權在公安縣開慶功宴之時,呂蒙卻因突發疾病而無法赴宴。
對此,孫權居然笑著說:「取荊州,擒關羽,都是呂蒙謀劃之功。今日功成名就,慶功和賞賜還未施行,為何會不安呢?」
按常理來說,這時孫權應該前去探望呂蒙病情,而不是在宴會上調笑呂蒙,畢竟呂蒙剛剛立下開疆拓土之大功。
為了應對呂蒙的「不安」,于是孫權增加賞賜呂蒙的儀仗隊規模和屬官編制。雖然,呂蒙堅決不接受黃金和銅錢的賞賜,但孫權卻強令其接受。
接著,孫權將呂蒙接到自己的內殿,令宮醫全力救治。同時,還以千金之賞,在國中懸賞能夠治好呂蒙疾病的醫匠。
救治期間,孫權每次看到醫者給呂蒙施針,就有一種感同身受般的難過。當呂蒙病情稍有好轉,孫權就會高興地大赦罪犯、大宴群臣、對身邊的人有說有笑,以示慶賀。否則,就會嘆息不止,夜不能寐,甚至還減少了各種娛樂活動和食量。
然而,隨著呂蒙病情的逐漸加重,孫權原本想要親自到病榻前探望,卻又怕影響呂蒙的病情。于是,在墻壁上鑿了一個洞,以方便觀望呂蒙。
同時,為了呂蒙病情早日康復,孫權還命令道士在星辰下為呂蒙祈福延壽。
▲呂蒙劇照
通過這些細節來看,孫權似乎對呂蒙確實尤為看重,已經遠超其他所有病卒群臣。但是,若細思之下,這段史書對孫權關心呂蒙病情的描寫,給人的感覺明顯有過尤之嫌,就算你想看呂蒙,又想不打擾呂蒙病情,更加方便的方法應該很多,有必要在墻上打上洞嗎?
再說,呂蒙生病后,難道不能派宮中醫師去他家中看病嗎,有家人陪伴不是更好嗎,有必要非將他接到宮中來嗎,究竟是想讓他與家人徹底隔離還是另有企圖呢,有必要如此大書特書嗎(總讓人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同時,再來看看另外三個都督之逝。
周瑜之逝
赤壁之戰后,當他和甘寧極力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時,孫權居然去問劉備的意見,難道他不知道他們二人間是競爭關系嗎,難道他不想趁機征伐益州嗎?以他的智商和梟雄心性,又怎麼不想征伐益州,也應該很清楚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他更想鞏固自己的權威,而一旦周瑜再取得征伐益州之功,周瑜的威望絕對會凌駕在他這個東吳之主之上。
這一點,他絕對是不能接受的,畢竟這樣的結局會嚴重動搖自己的政/權穩定。
所以,他不能直接反對,也不問麾下人的意見,反而向敵對方的劉備問意見。結果,劉備更加狡猾,又怎麼會被孫權當槍使呢?于是,劉備來了一句:「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雕像
此言一出,越發增加了孫權對周瑜的忌憚之心。于是,當周瑜提出征伐益州時,孫權表面表現得很是積極,表示會全力支持周瑜用兵,讓周瑜放開手腳去干,卻不提后勤保障及援兵之事。
對此,周瑜也很無奈,征伐益州,是自己提出來了,而且孫權又同意了,但要兵沒兵,要糧沒糧,還怎麼征伐。
加之,他也明白孫權對自己頗多忌憚,一腔忠義熱血,卻遭如此猜忌,如何不氣。最終,周瑜病逝在了出征的路途,逝時僅有36歲,可謂英年早逝。所以,幾乎可以斷定,周瑜就是被劉備和孫權兩大梟雄給活活氣逝的。
魯肅之逝
應該沒有多少疑慮,因為孫權和魯肅之間的關系,相當于曹操與郭嘉、劉備與法正,都是能夠讓主公在大事上下定決心的主,所以魯肅的逝,絕對屬于正常逝去。
陸遜之逝
是在「二宮之爭」中被孫權多次辱罵,憂憤而亡,相當于是被孫權罵逝的。
▲陸遜雕像
同時,當陸遜在夷陵之戰后,威望一時無二,孫權便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權威,因為他似乎不想看到臣子的威望高于自己。于是,以他為主導發動了合肥大戰,而他在逍遙津一戰中,差點成為張遼的俘虜。可以說,他主導的幾場北伐,全部以失敗而收場。如果,是陸遜北伐,能有如此慘敗嗎?
同時,從孫權不帶陸遜出征這一點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他似乎并不想陸遜再立大功。
加之,孫權時期的「二宮之爭案」和「呂壹案」等,東吳新生代人杰逝去之多,幾乎斷送了東吳的發展根基,同樣也將他頗重的猜忌之心展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將這一切連貫之下,這麼多重臣之逝的真相,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這一真相,似乎也比陰謀論更加讓人心驚,那就是人心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