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十萬這個外號,得自于孫權不止一次領著數萬大軍,詐稱十萬進攻魏國,最終屢次失敗,于是孫權被戲稱每次狂送十萬人頭,為三國第一經驗包。
其實孫權識人觀人,任用將才的能力很不錯,面對一些重要的戰爭,他可以放手讓主帥去指揮,自己則不過多干預,做到了孫子兵法中所提及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將有能而君不御」。
但是孫權在軍事中的「機權干略」明顯低于政治,雖然指揮眾人對魏取得過勝利,但大都是部下出力。經歷過的這些大勝,小勝卻使他錯誤估計了自己的指揮作戰能力,后續多次」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由于軍事水平有限,指揮不當,被許多魏國將領打的灰頭土臉,并造成了很多損失,今人故戲稱為「孫十萬」。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子兵法 作戰篇》
史料中魏國約有5次輕松擊敗過率領「十萬」大軍的孫權,包括臧霸的10000人,張遼的800人,滿寵的數十人,文聘的一場覺以及蔣濟的一封信:
臧霸:橫行江表
209年,臧霸與張遼配合對孫權與韓當軍進行「圍點打援」,張遼負責攻擊陳蘭,臧霸負責阻擊韓當與孫權,讓孫權沒有機會去救援陳蘭。臧霸率軍先破韓當,又帶著自己的1萬人阻擊孫權的數萬人,孫權聽聞臧霸已擊破韓當,趕忙撤退,臧霸則趁勢追擊,結果孫權的水軍一觸即潰,甚至被逼得上不了船,臧霸和張遼前后夾擊,收獲一場勝利。
權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蘭,聞霸軍在舒,遁還。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馀里,邀賊前后擊之。賊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由是賊不得救蘭,遂破之。
216年臧霸再次從曹操攻濡須口,先登,破居巢。
可以說孫權有限的指揮能力給了臧霸「橫行江表」的莫大信心。
霸謂休曰:「國家未肯聽霸耳!若假霸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
張遼:威震逍遙津
215年,張遼,樂進,李典等迎擊孫權十萬大軍,此戰張遼勇冠三軍,獲得了「張八百」的威名,但實際上逍遙津戰役并非」八百破十萬「那麼夸張,但仍然令東吳眾人膽寒,分前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張遼率領八百人對孫權十萬大軍沖陣,除數十人,斬二將,成功提升士氣,達到了敵方「吳人奪氣」、己方「眾心乃安」的效果。
第二階段:孫權對合肥久圍不下,退軍時竟然自己斷后,張遼看準戰機帶數千人追擊,正好碰上孫權,孫權前部無法救援,結果被差點生擒。
于是兩場戰役「合二為一」,成就了張遼「張八百」赫赫威名。
權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斗4,宋謙、徐盛皆披走。
這一戰不僅讓江東小兒止啼,讓」江表十二虎臣之一「的陳武倒下,宋謙、徐盛潰敗,更讓孫權,凌統,賀齊等將領一起抱頭痛哭。
賀齊告誡孫權一定要「以此為終生戒」,孫權則淚流不止,慚愧萬分,信誓旦旦的答應了下來。
此戰賀齊批評孫權,指出了他繼承其父孫堅、其兄孫策非常不好的一點,就是不持重,不穩重,通俗來說就是「浪」。
賀齊認為「至尊人主,常當持重」,孫權以身犯險,錯誤指揮,貿然斷后,幾乎被生擒。其時,已經34歲的孫權用兵仍然「輕狡無備」。如果他此戰步入其父兄的后塵,江東形勢會更加糟糕。
滿寵:火退十萬
234年,孫權又號稱「十萬」大軍卷土重來攻打合肥新城,滿寵則召集數十壯士,折上點樹枝澆好油,再順風點火,燒掉孫權的攻城器具,又射除了孫權的侄子孫泰。因為攻城器具的損失而無法攻城,魏明帝曹叡也正在督軍趕來,于是孫權只好默默撤退。
明年,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除權弟子孫泰。
文聘:」空城計「
226年,文聘堅守石陽20天后趁著孫權退軍又破之,此戰文聘增邑五百戶,戰果可想而知,而《魏略》則為了突出文聘的指揮若定,描繪了文聘更加夸張的表現——「空城計」,孫權帶著5萬人馬趕來后,文聘讓城中百姓藏匿起來,不讓孫權看見,自己則回家安心睡覺。等一覺醒來,孫權因為疑心有埋伏和企圖早已撤軍,被文聘軍追擊,破之。
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于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擊破之。增邑五百戶,并前千九百戶。
蔣濟:疑兵之法
209年,曹操剛剛經歷赤壁之敗,正在休養生息中。其時,孫權便率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合肥,圍城百余日,合肥告急。
曹操兵力不足,只有派張喜千余人去救援,謀士蔣濟計上心來,連寫三封信送往合肥,信中說:步騎四萬已經趕來救援。這三封信,一封送入城中鼓舞士氣。另外兩封做雙重保險,確保讓孫權截獲,孫權看到眾多援軍,疑心大起,于是撤退,蔣濟則成功以一封假書信使退孫權大軍撤退。
三部使赍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
十萬之師(虛稱),對國家與百姓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孫權卻每次帶領軍隊灰頭土臉,且大軍退敗的理由千奇百怪,對孫權而言,他沒有正確估計自己的軍事才能,屢屢受挫卻不吸取教訓,于是成為今人詬病其為「孫十萬」的重要原因。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