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它鐘靈毓秀,歷史悠久,有著3060年的建城史。人們常說:一座城市,因為有了歷史才顯得厚重。接下來,我們就穿越歷史,回到一百五十年前的北京,看看當時的北京到底是什麼樣吧。
下面這組照片,均拍攝于1970年。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后期上色),真實地反映了北京當時的城市和人文面貌。讓你眼前一亮:原來過去的北京也很美!這些照片值得收藏。
這就是當時北京的東南門——崇文門。照片中,雄偉壯觀的崇文門城樓和箭樓遙相呼應。崇文門城樓為三滴水重檐歇山建筑;箭樓設設有82個箭窗。崇文門的甕城為長方形。當時的崇文門外,有很多民居賬篷。
崇文門,也叫文明門、哈德門,始建于1267年。當時的崇文門稅關,是全國最大的稅關,歷經437年。1950年,箭樓與甕城被徹底拆除。1968年,城樓與城墻也被拆除。
1870年的北京頤和園風光。頤和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年)。
照片中,昆明湖水平如鏡,一眼望不到邊。岸邊楊柳依依,古樹遒勁。遠處的白塔清晰可見,塔下原為金大寧宮瓊華島廣寒殿舊址。白塔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
如今,頤和園與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的古建筑之美,無處不在。這是一座三門四柱七樓牌坊,位于北京雍和宮前,牌樓前,方磚鋪地,大門左右有兩尊石獅子。雍和宮曾經是雍正登基前的潛邸。
乾隆九年,將雍和宮改為寺院。第一進院子東西北各有一座木牌樓,牌樓上的題額均為康熙親書。
在雍和宮昭泰門內,鐘鼓樓北側不遠處,有兩座八角亭,這就是其中的一座。
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
在歷史上,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因此也算得上「龍潛福地」。雍和宮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輝煌。
這是1970年的北京內城城墻。城墻高聳,巍峨壯觀。城墻外立面,有很多凸出的具有御敵功能的馬面。
城墻下的護城河,一眼望不到盡頭。幾名車夫將馬兒趕到護城河里飲水。護城河外面,是莊稼地和一些民舍。
這座古銅色的建筑,就是著名的青銅塔(寶云閣),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始建于1755年。
整座建筑重檐歇山頂,底座為漢白玉,造型精美。外觀呈現古銅色,重約207噸,高度有7.55米。寶云閣在我國熔模鑄造史上是一個奇跡。
1870年,站在北京崇文門上,遠眺韃靼城。韃靼城也就是北京的內城。城內街道寬闊,一眼望不到盡頭。路兩旁,分布著鱗次櫛比的民居。
街道兩側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有一些攤販,在街邊搭建起臨時的攤位,還撐起了遮陽棚。此情此景,體現的是北京百姓最真實的市井生活。
這是北京皇城的第一道門——大清門,始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時叫大明門,順治元年(1644年)改為大清門。
大清門位于天安門以南,內城正陽門以北。大清門以南是棋盤街,以北是千步廊。
這是北京城內一條繁華的街道。街邊是一家商鋪,高大的門頭上寫著「天增號」三個大字,店鋪門臉裝飾極為精致和豪華。這是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于1870年拍攝的。
幾輛馬車停在店鋪門口,展現出了當時的北京
安寧與忙碌的平民生活。
1870年的北京黃寺,位于安定門外。該寺始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
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座白塔,塔的4角配以小塔4座,每座塔上通刻佛像,十分壯觀。
這是壯觀的八達嶺長城,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盤旋。北京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八達嶺長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了。如今,八達嶺長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照片中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1870年北京的鐘樓。鐘樓高度有48米,樣式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歷經兩次損毀。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
鐘樓,在古代是報時中心,「晨鐘暮鼓」是過去北京盛景。在這張照片中,高大的鐘樓前,有一些百姓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這是北京頤和園附近的十七孔橋,該橋長150米,將廓如亭和南湖島連接了起來。因為有17個橋洞,所以得名十七孔橋。
橋的每一根欄桿望柱上,都雕刻有石獅子。該橋造型優美,倒映在水中,如夢如幻。
1870年,在北京郊區一座客棧前,有一支駝隊正在路邊休息,駱駝背上裝滿了貨物。
據史料記載,在當時的北方,在京張鐵路建成之前,駱駝是主要的運輸和交通工具。
當時北京城里的達官貴人所需的牛羊皮草等物資,都要靠駱駝從西北運送進來。
這是北京安定門附近的景象。安定門箭樓位于甕城的北端,甕城內有一座小廟——真武廟。而京城九門中其他幾座甕城里修的都是關帝廟。
一位老人在甕城里擺攤,他的攤位上擺放的是水果。旁邊還有一些小吃攤,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這是1970年的北京天寧寺和寶塔,天寧寺始建于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7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了。
照片中這座密檐式磚塔,就是位于天寧寺內的天寧寺塔,該塔始建于隋代。照片中這座塔建于遼代天慶九年(1119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是北京市區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之一。
這是北京回回營清真寺。回回營清真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該寺坐南朝北,位于紫禁城西苑門南墻外。
可惜的是,回回營清真寺後來被袁世凱拆除了。這張照片,是蘇格蘭醫生德貞于1870年拍攝的,通過這張照片,我們看到了當時的回回營清真寺的面貌。
1870年,北京圓明園入口處的兩尊銅獅子。1860年那場大火,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
此時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燒毀已經過去了10年了。門口兩尊銅獅子依然威武,而地面上卻長滿了雜草。
1870年,北京頤和園里的玉帶橋,也叫駱駝背橋。這座橋也是頤和園里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橋由漢白玉和青石砌成。
這是一座高拱石橋,造型優美,橋身倒映在水中猶如滿月。拱橋跨度11.38米,高有7.5米。
這座中式建筑,面闊五間,門口左右各有一只石獅子。這里就是當時英國在北京的公使館。
通過大門往里走,里面還有幾進院子。公使館保留了部分清代建筑,也修建了一些西式建筑。如今,在這里,你能體會到文化的多元性,感受到歷史和現代的碰撞。
這是1870年北京西山風光。照片中,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在山間時隱時現。一座石頭小橋橫跨在小溪之上。這里的景色,沒有過多的人工修飾,處處都是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
山上綠樹和植被豐富,讓人心曠神怡。北京西山,屬于太行山脈,山上人文景點眾多。
這張照片里有一條寬闊的大河,這就是北京著名的玉河。元代玉河稱為通惠河,如今的玉河,風貌更加統一、完整,成為市民觀景、休閑提的好去處。
玉河是北京一條歷史悠久的古河,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開鑿,連接海子與通惠河,曾是漕運進京的通道。玉河之上橫跨一座石拱橋。
這是北京城內一座沿街店鋪,門頭上寫著鼻煙、鐘表、東關美齋等字樣。
可見,這家店鋪是賣鼻煙和鐘表的,而且店面的裝飾很上檔次。門口左右立各立有一根石柱,為拴馬樁,柱頭上雕刻有石獅子。
這是1870年的北京什剎海風貌。什剎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個水域組成,因其附近有十座寺廟而得名。
什剎海是北京中部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區。照片中,最遠處的鼓樓和鐘樓清晰可見。
站在這里看北京,你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寫在最后:150年不算長,也不算短。在這期間,北京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看到了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過去的北京原來也這麼美。如今的北京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國際大都市、世界一線城市,這里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北京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