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很高明的一計。
當諸葛亮在西城對戰司馬懿時,可謂把這一計用地活靈活現。
那一向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難道沒有看透諸葛亮的計謀嗎?
司馬懿
其實,司馬懿早就看出了諸葛亮的計謀,知道他在唱「空城計」。
之所以他會配合諸葛亮將這「戲」演下去,是因為,如果不撤兵,他必沒無疑。
為啥這麼說呢?
諸葛和司馬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諸葛亮
26歲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計劃,在30歲的時候已經協助劉備建立了蜀漢,名聲傳遍了天下。
反觀司馬懿,29歲被曹操任用的他并不被信任,曹操始終對他心懷戒備。
甚至後來曹操很多次告誡兒子:司馬懿不是普通的臣子,他的心思很深,計謀也驚人,一定要防著他。
由此可見,司馬懿可不是一般人物。
空城計
當年街亭失守后,司馬懿帶著十五萬士兵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攻去。
西城
此時西城里才不到兩千五百人,還都是老弱病殘。
面對司馬懿大隊人馬攻打過來,諸葛亮來了一出「空城計」。
他先是大開城門,讓二十多個士兵裝扮成老百姓在城門里面掃地,然后自己又淡定地坐在城樓上彈琴。
當時,司馬懿已經看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也知道自己只要下令,破城輕而易舉。
那既然看透了,為啥司馬懿不直接派兵攻打,反而選擇撤兵了呢?
這其中的門道可是很深的。
司馬懿
背后的原因
一方面,司馬懿清楚地知道,自己如果不撤兵,日后會必沒無疑。
因為作為曹操的手下,只要諸葛亮活一天,曹操的注意力就會放在諸葛亮身上,而自己也會被曹操重用,用來對付諸葛亮。
但如果諸葛亮死了,曹操沒有仗可打時,會注意到功高蓋主的他。
那時候,他也就離沒不遠了。所以,只要諸葛亮活著,他就能繼續活著。
另一方面,司馬懿在魏國不受待見,只有打仗時才用他,不打仗時,立馬就會削了他的兵權。
所以,他需要諸葛亮來穩住自己的地位和兵權。
而諸葛亮也正是看透了司馬懿的心思,才會唱「空城計」,來讓司馬懿主動撤兵的。
互為敵人,互為知己
不得不說,聰明人之間的默契很奇妙,一首曲子一個場景就能心領神會,讓人佩服。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頂級的聰明人,他們對彼此的處境心知肚明。
所以,關鍵時刻會利用對方的痛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事兒對他們來說還是一件共贏的事兒。
所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