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朋友,但有時候難免會遇到「毒友誼」,當孩子左右為難的時候,是教他遠離,還是用其他方式引導才好?
知乎上有個朋友求助:6 歲孩子的好朋友不讓她和另一個好朋友玩,不然就用「必殺技」,孩子為難又害怕,該如何引導她解決?
女兒上幼兒園大班,有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好朋友不讓她和另一個好朋友玩,并威脅說,如果再和那個小朋友玩,她就會用「必殺技」。
孩子不開心了!一是害怕這個陌生的「必殺技」,一是她很喜歡另一個小朋友,想和她玩,非常為難。
家長聽聞此事,也是非常困惑,一方面想孩子的問題最好由自己解決,一方面又想安撫孩子,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個社交小難題。
凝媽記得上學的時候,在不同學段都遇到過類似「毒友誼」。
那時候不會把這些事情告訴家長,家長也對此不聞不問,只能自己忍痛做出取舍,回想起來也是非常煎熬和痛苦。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特別渴望得到幫助,尤其是家長的幫助。這樣的「毒友誼」很棘手,家長還是干涉到底為好。
小孩子雖然很單純,但是也有欲望,比如占有欲。
孩子到了2歲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識,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什麼都是我的,不管是喜歡的人還是喜歡的東西,都想獨占,不希望其他人參與。
比如,孩子喜歡媽媽,如果爸爸或者其他兄弟姐妹靠近媽媽,他們就會反映劇烈,試圖推開他們, 媽媽是他一個人的媽媽,這被稱作「俄狄浦斯情結」。
如果爸爸媽媽足夠相愛,孩子需要和爸爸競爭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學會建立3個人的親密關系。否則,孩子習慣了獨占媽媽,以后會遷移到交友問題上。
孩子到3歲以后,開始發展伙伴關系,不希望朋友和其他孩子玩,就是占有欲強烈的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是親子關系不正常的反應。
孩子還有不安全感。
孩子非常渴望友誼,但由于各種原因,真正交往的朋友不多,能獲得友誼非常珍貴,他就害怕被被剝奪。
比如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或者接觸的人多,如果該占有的時候占有,該分享的時候分享,孩子就能學會多人交往方式。
否則,如果孩子的情感訴求總是得不到正確回應,是被壓制的一方,孩子就無法發展正確的多元社交,交友能力受限,對周圍環境充滿戒備之心。
孩子不想和其他孩子分享友誼,就是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朋友。
孩子也有嫉妒心。看到朋友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很開心,他也會非常嫉妒,心情落寞。
多倫多約克大學嬰幼兒研究中心的負責人Maria Legerstee 認為:當有人威脅到穩定的社會關系時,人就會產生嫉妒心理,這是正常反應。
在這些現實問題和心理因素驅使下,孩子認為只有緊緊套牢朋友,他才不會失去朋友。這樣的孩子雖然不友好,但其實特別需要幫助。
這種友誼被劃歸為「毒友誼」,這樣的朋友被稱為「毒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很為難,既想和這個孩子保持朋友關系,又不想舍棄另一個朋友。
家長也表示不喜歡孩子交上這樣的朋友:怎麼想控制孩子呢?不是善茬!干脆讓孩子遠離他吧,以免以后受傷害。
遠離到底怎麼遠離呢?一聲不吭絕交?
都在一個學校,都在一個班,抬頭不見低頭見,總要相遇,難道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像躲避瘟神一樣,這種不和諧的局面,也會讓孩子情緒低落。
遠離這個孩子,再遇到另一個同樣的孩子怎麼辦,再遠離?到底哪個孩子能同時接納好幾個朋友呢?這都需要時間去觀察和判斷。
以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有很多,如果養成逃避的習慣,孩子就不能迎難而上,不能正確解決社交問題。
所以,處理問題不能這麼簡單粗暴,一逃了之,既要讓孩子安心,又要教會孩子一些更合理的處理方法。
首先,消除孩子被威脅的恐懼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最可依靠的人,會給他最大的幫助,讓孩子安心。
同時堅定地告訴孩子,小朋友說的話大機率是模仿動畫片或者書中的說法,因為理解問題或者口頭表達能力問題,經過個人演繹,說出來讓人感到恐怖,其實大多處于想象層面。
索性直接懟回去,「你有「必殺技」,我有「復活技」,你可嚇不到我。」
《你不能欺負我》這本書中,就是教孩子倔強地反制小霸王的威脅語言,我們能從中受到啟發,比如這段:
薩米嚇唬凱文:把你關進裝著熊的籠子里。 凱文不怕:那我騎到熊背上,教它們玩游戲。 薩米把可怕加碼:它們都是野生熊。 凱文無懼:那我就從籠子空檔里跑出去。 薩米喊道:你太大了。 凱文說:我會用魔法藥丸讓自己變小 ......
就這樣見招拆招,勇敢面對對方,他們喊著,玩著,最后居然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看完這些案例,就會發現,再惡毒的語言,都會被勇敢地回應化解掉,簡直就是斗嘴玩鬧。
其次,打消孩子失去朋友的顧慮
要讓孩子堅定自己的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被人強迫、不要受人控制。想和誰交朋友是自己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不因為害怕去討好、遷就任何人。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友誼是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滿愛,又尊重孤獨」。
要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朋友會給對方時間和空間,接納和尊重對方的想法、做法和朋友,而不是試圖據為己有、控制對方或者恐嚇威脅、發脾氣。要舍棄的是不友好的朋友,不是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朋友。
再次,教孩子坦誠和朋友溝通
鼓勵孩子和朋友進行溝通,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打開心結。問一問朋友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和另一個朋友有矛盾?還是害怕友情被搶走?三個人一起做朋友不好嗎?讓對方知道,友誼的小船不會說翻就翻,讓對方有信心,從而消除戒備之心。
想起和孩子看過的一本書《如果你只跟我交朋友》,書中就講了類似的案例:乖乖羊和歪歪兔是好朋友,米米鼠非常嫉妒,想拆散她們倆,讓乖乖羊只跟自己做朋友。
米米鼠用巧克力、星星項鏈、洋娃娃誘惑乖乖羊,乖乖羊雖然每次都很心動,但是想到歪歪兔對自己同樣非常友好,就選擇了拒絕米米鼠。 歪歪兔知道米米鼠的事情之后,就告訴乖乖羊,他們永遠是好朋友,這一點誰也改變不了。同時問乖乖羊是否介意米米鼠一起做朋友,乖乖羊感覺兩全其美,不會失去歪歪兔,還接受米米鼠,多好啊。
不管是誰,三個人中,有一個人戳破這個窗戶紙,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其他孩子,朋友之間就會消除芥蒂。
最后,必要時,和老師溝通,讓老師開導孩子的朋友
如果嘗試上面的方法,對方不配合,沒有取得理想結果,那就需要借助老師的力量。
畢竟我們對孩子不了解,老師對其家庭情況和孩子的特點更熟悉,更能抓住重點。老師或者自己解決,或者告訴對方家長,視具體情況而定。不管怎樣,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孩子遇到想獨占自己的「毒友誼」,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一般來說,喜歡獨占的孩子可能有不好的經歷,有占有欲,缺乏安全感,又有強烈的嫉妒心。遇到這樣的朋友,教孩子遠離不是辦法,要見招拆招、努力溝通,以期得到完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