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最佳推荐
三國解密
影视片段
情节八卦
洞鑑歷史
最新预告
全部
    
蜀漢北伐強攻曹魏,底氣從何而來?三方面均不占優,敗局早已注定
2022/08/29

諸葛亮六出祈山,姜維多次北伐中原,蜀漢前赴后繼地伐魏,最終證明失敗并非成功之母,而是蜀漢后期的主旋律。

在魏、蜀、吳三國的較量中,魏與吳,魏攻吳守;魏與蜀,魏守蜀攻。從實力上看,曹魏勢力最強,坐擁北方十一州;東吳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而蜀漢僅有一個益州。

作為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蜀漢是哪來的底氣強攻曹魏呢?三個因素:

其一,興復漢室的精神魔咒。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以大漢皇叔自居,說他是漢景帝的第十八代玄孫,但這種說法并沒有歷史依據,只是小說為「擁劉貶曹」增加分量而已。不過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確實為漢室宗嗣,但具體是否景帝庶子劉勝的后代卻是不可考的。

盡管劉備身份難考,但并沒有影響他憑借漢室宗親的特殊身份籠絡人心,所以,追隨劉備的隊伍成員,無不以「興復漢室」 為己任,這份使命也成為蜀國的立國之本。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所以,興復漢室就是蜀國人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如何實現,諸葛亮曾經講了一半。《隆中對》記載,諸葛亮說只要占據荊州、益州,守住險要,再伺機而動,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劉備憑借荊州、益州確實成就了霸業,但如何興復漢室?何時才是合適的時機?概念太過模糊,時間成本太高。或者說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后,興復漢室就淪為一句口號了。

但這個口號在蜀國君臣觀念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劉關張相繼撒手人寰后,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只好將這個沉重的十字架背在自己身上,因而也就有了一波又一波的伐魏。

其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自打關羽丟失荊州后,蜀漢也似乎進入了水逆期。公元219年,關羽死于麥城;公元221年,張飛被其部下所殺;公元222年,劉備為給兄弟報仇,違背聯吳抗曹的諾言,進攻東吳,結果被小自己十八歲的陸遜殺得大敗而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

劉備走了,他留下的蜀國幾乎也到了崩潰的邊緣。荊州丟了,蜀國等于失去了半壁江山;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嚴重受損,連一支像樣的軍隊也很難湊齊。

更為關鍵的是,可用之才也將近枯竭,五虎上將只剩三個:趙云、黃忠、馬超;在文臣當中,為蜀國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法正死了,接替法正的劉巴也死了,比諸葛亮資格還老的伊籍也死了。

即便在蜀國境內也不消停,益州豪強聯合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叛亂,欲和劉氏政權分庭抗禮。所以,諸葛亮南征是不得已而為之。

蜀國內憂外患,對外,諸葛亮及時修補了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對內,平定了南方的叛亂,之后諸葛亮便開始了北伐,他著急,因為他了解蜀國現狀,越往后拖越不利,只能選擇主動出擊。

其三,諸葛亮對自己的自信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要北伐,至少說明他自己還是極為自信的。他憑一己之力,見招拆招,確實有效地對魏國形成了威脅。比如他發明的三種獨門暗器: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就是他在北伐時的杰作。

魏國占據著北方草原,天然盛產馬匹,所以他們的騎兵很厲害。而蜀國偏南一隅,沒有天然牧場,主要以步兵為主。在冷兵器時代,步兵與騎兵對決肯定不占優勢,怎麼辦?

諸葛亮就在武器裝備方面想辦法,改進連弩,從一次連發幾支提升到一次連發十支強弩,從而在戰場對騎兵形成有強大的殺傷力,而且在兵種方面也實行步兵、弩兵、車兵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方式。

北伐中原路途遙遠,不能搶關中老百姓的糧食,那就只能經難走的秦嶺古道從蜀地運糧,人力、畜力都難以承運,怎麼辦?于是,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以解決運糧難的問題。

古人交戰,陣法也是一大利器。八陣圖最初由孫臏創立,在三國時代,諸葛亮將其發揚光大。在史記中提到諸葛亮星落五丈原時,蜀軍退兵,司馬懿追擊,看到了蜀軍陣營按照八陣圖構筑,不禁驚呼諸葛亮神人也。

但不可否認,荊州之失使興復漢室成為一場空夢,逆水行舟困難重重,再厲害的武器裝備也經不起歲月的摧殘。盡管劉備將北伐作為遺愿,諸葛亮將北伐作為志向,姜維將北伐作為目標,但最終也沒有改寫故事的結局。

對于蜀漢北伐的失敗,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條,也是致命的原因,就是人才問題。相比曹魏,蜀漢人才相當匱乏,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局面呢?

首先,劉備本身沒有背景。公元207年,曹操52歲占據了整個北方,孫權25歲已占據江南六郡,此時的曹操和孫權麾下早已戰將千員,兵力數十萬。而46歲的劉備,手下將不過數員,兵不滿一千,立足之地沒有尺寸,在江湖上跑了17年龍套后,才抓到他的救命稻草--諸葛亮。這樣看來,劉備在時間上就已經輸了,更不要說什麼起跑線。

說到起跑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了政治制高點,;擁有百萬之眾,又占領了軍事制高點。孫權國險而民附,占領了地形制高點;賢能為之用,又占領了人心制高點。曹操、孫權的這些實力哪個不比劉備一個「劉皇叔」的身份更夯實呢?

試問,一個沒有家底,沒有實力,沒有地盤,四處轉游的主子,想要招攬有識之士,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畢竟人都很現實,除了吃飯,保命也很要緊,要不五險一金咋那麼吃香?

那諸葛亮為什麼愿意跟劉備呢?跟了又怎樣,結局改變了嗎?

其次,偏南一隅的蜀國地域不利于吸收人才。劉備手下當然不是沒有人才,占領成都后,劉備賬下人才濟濟,武有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文有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這些人也都是當時的一流人才。

但是入蜀之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斷層嚴重,出現一個姜維還是從魏國搶過來的,好歹能用的馬謖也被自己人殺了,以至于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只能啟用名不見經傳的陳式來充當首次北伐時趙云的角色,而他的能力怎麼堪比趙云呢?

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慘敗,對蜀漢的人才儲備產生強烈影響。蜀漢地理位置偏于西陲,相對閉塞,在三國之中,人才本來就是最少的,再加上 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的慘敗,后期出現人才凋敝的現象并不意外。

更何況,諸葛亮在用人方面,不同于曹操。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品德,重德甚至超過重才,因此由他提拔的人才清廉第一,但稱不上一流。而且君臣二人都過于重用荊州舊部和外來人才,并沒有開發和培養益州土著人才。

而曹操在用人方面就不一樣了,他把「不拘一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有才的要,有名的也要,徒有虛名可以裝門面的也要,甚至不要求他們真心實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開作對就行。當然德才兼備,也是他的用人之道,但他并不是「唯道德論」者,唯才是舉更適合他的用人之道。

與劉備相比,曹操最為優勢的地方就在于,他占據了一個人才聚集地,即潁川郡。《晉書》里有后秦皇帝姚興的評價: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俊異,汝潁多奇士。

在劉備還在漂泊時,曹操賬下已經聚集了幾位謀士,而且還是主動投靠過來的,比如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其中的荀彧、荀攸、郭嘉皆出自潁川,之后還有九品中正制的創始人陳群,堪比蕭何的鐘繇,發明屯田制的棗祗,興兵滅蜀的鐘會,還有杜襲、趙儼、繁欽等潁川人士。

長社縣的鐘氏、潁陰縣的荀氏、許縣的陳氏、舞陽縣的韓氏,作為潁川郡的四大家族,從黨錮之禍到曹袁爭霸,從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他們從未缺席。因此,有人說,讀懂了潁川世家,也就讀懂了漢、魏、晉三朝政壇的那些人情秘事。

由此可見,在人才儲備上,蜀漢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比。

其三,蜀漢在選拔人才方面缺乏官方制度加持。漢代選拔人才的官方制度是察舉制和辟除制,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孝廉」考察道德品行和社會聲望,「茂才」還要另外考察儒學成就。而辟除制則主要針對官宦世家或名望顯赫的人士。

但是到了曹魏時期,由于戰亂,士人大多顛沛流離,以郡州宗族鄉黨評價的舉孝廉制度在操作上已經不太現實。而曹操為了加強對選拔人才的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專門官員到各處評定選拔人才的方法。后來曹丕又為拉攏士族,就將這種辦法定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其具體實行辦法就是,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駐名為中正的官員,中正再依據家世、道德、才能,從三個方面對各州郡的人物進行評議,具體又分為九品,中央根據中正的評議報告,對各類人才委以官職。

九品中正制初行時非常有效,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也為魏國一統天下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這種制度與察舉制區別并不大,屬于換湯不換湯藥,以至于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同樣不利于寒門士子出人頭地,最終又被科舉制擠出了局。

但不論怎樣,九品中正制至少對曹魏前期的人才儲備提供了穩定有效的來源。在這一點上,蜀漢更是無法相比的。

由此可見,有夢想是好的,但前提是這個夢想至少要有實現的可能性。諸葛亮憑一己之力去完成一個國家的夢想,這個擔子對他來說太沉重了,再加上各方面條件受限,北伐注定就是一場前赴后繼的空夢。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