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老師眼中的家長分三等:這種父母,越是努力教,孩子就越笨!
2023/07/26

你知道在老師眼中,家長是怎麼被分類的嗎?

前兩天跟一位教師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她很坦白地講:

「三等家長,就是那些完全不重視教育的父母,他們幾乎就是生而不養,自然不必多說。

二等家長,重視教育,愛孩子,但固執己見,不能對自家孩子形成客觀的認知。

一等家長,也是最睿智的一類父母,他們非常樂于接收他人對自家孩子的評價。」

按理說,肯定是三等家長最讓人頭疼。

其實不然,最讓老師頭疼的家長是第二種,朋友說:

「因為他們的固執,孩子其實活得最扭曲。」

聊到這里時,我想起來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慘痛案例。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會更理解為什麼這位老師如此給家長分類。

01

故事主人公是我們農村老家的一個「孩子」,大家都叫他小東。

今年清明節偶遇他時,他正步行回家。因為很多年沒見,寒暄幾句之后他搭了我們的順風車。

回村的路上我了解到,因為疫情不通公交,他每天要走五六公里路去一家工廠上班,一個來回就是十多公里。而且保安工作常常三班倒,很多時候半夜上下班也沒法坐公交車。

一個二十五歲的大男生,每天走路上下班估計是為了鍛煉身體吧?出于禮貌,我沒多問。但之后跟老家親戚聊起來,竟還原了一出跨越二十五年,曲折離奇又嚴絲合縫的家庭教育悲劇。

此前,小東上下班一直由父親接送,直到去年他的父親確診肺癌,幾個月后便去世,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公交車停運后,他只能選擇走路。這麼大個人,不能騎個小電驢或者摩托車嗎?

答案就是:他做不到。

早些年,小東去考駕照,被教練罵了兩句他就放棄了,不管父母怎麼勸他都不去。無奈,家里又給買了一台摩托車,一開始還騎得好好的,誰知摔了一次之后他拒絕再碰任何交通工具。

要知道那時他已經年滿18歲,一般這個年齡正是孩子野心勃勃、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誰能想到,他連這點挫折都經受不住。就連村里那些年邁老人都覺得很新奇,難道這背后還有什麼隱情?

那天我從親戚口中得知,小東從小就唯唯諾諾。他是家里次子,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他從小就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溺。在那個小伙伴都光著屁股滿村瘋跑的年代,他動不動就哭著找媽,所以跟大家玩不到一塊。

後來上小學,小東經常在課堂上尿褲子,他被同學嘲笑,講話也開始口吃,成績一直不好。他喜歡一個人呆著,在家不說話,在學校被孤立,連個玩伴都沒有。

再後來小東被分流去讀職校。那段時間他突然變得很叛逆,留長發、打耳釘,跟狐朋狗友吸煙、喝酒、打架。面對小東性格180度轉變,大家卻表現出難得的包容,覺得這孩子雖然不務正業,至少不懦弱了。

誰知走向社會之后,小東的境遇急轉直下,直到現在沒有任何社交,更不用說找工作、戀愛……他完全成了一個社會邊緣人。

聽到這,我心里一陣唏噓,為小東的人生感到惋惜。

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很多父母從不放手讓孩子學習飛翔,卻不知道,翅膀退化以后,孩子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看過一個類似案例:

一個口吃的男孩,多年來頻繁接受治療卻不見成效,8歲還在尿床,厭學、害怕考試……

只憑這些信息,我們猜想他也許跟小東一樣,是個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他是家中長子,口吃是在弟弟出生后出現的,父母因為照顧弟弟,長期對他關心不足,因為講話不流利他還經常被父親責罵,其他問題也相繼出現。

心理學家解釋道:

口吃并不代表他的性格就是消極被動,反而恰恰佐證他想變得自信、勇敢,他想被人關注、稱贊。

其實只要一步步引導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自信心逐步建立的同時口吃也會改善。但可悲的是,這個男孩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小東也是如此,他從小到大未曾建立起任何自信。在他第一次嘗試探索這個世界而遭遇挫敗時,父母沒有給到正確的引導,他們或溺愛,或訓斥。

此后他每次受挫,都有長輩站出來為他解決問題。他青春期行為極端逆轉,不是因為性格發生了急劇轉變,而是一個長期得不到正向認可的孩子,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博得他人關注,從而獲得成就感。

如今爺爺奶奶爸爸都已經去世,為他兜底的人一個個消失,他從小被剝奪的能力導致他無法適應和融入社會,只能被邊緣化。拒絕騎車,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小東媽媽經常跟左鄰右舍哭訴:

兒子什麼時候才能獨立起來?

我想起那句殘忍的話:

你親手折斷孩子的翅膀,又怎麼指望他還能自己飛翔?

02

小東悲劇的詭異之處在哪?

不止于父母極端溺愛孩子,然后毀了孩子,還在于他們長期主觀地認為一切問題等孩子長大就會迎刃而解,孩子會自己變得勇敢、自信、獨立。

在前二十年里,他們從未真正客觀評估過自己的孩子。

小東的案例看起來極端,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講:

影響兒童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們對外在環境的評價,以及他們對自身與現實世界關系的看法,孩子在理解自己的處境時會經常發生錯誤。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評估孩子的處境,而不是主觀地期待孩子會按照成人的判斷標準來行動,期待他們永不出錯。」

比如:

當孩子在學說話的關鍵階段反復講不好一句話,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取笑或是放任,而是耐心幫助孩子講好這句話。

當孩在社交過程中遇到難題,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讓他放棄跟別人交流,而是告訴他如何跟小伙伴友好相處,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比如,當孩子因我們對兄弟姐妹的某些偏心行為而焦慮,父母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關心他為何做出異樣的行為。

比如,當孩子成績不佳或是學習習慣不好,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懷疑他是不是笨、懶、沒天賦,而是追本溯源,探究背后的真相。

……

只有這樣,這個孩子慢慢相信,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才能一點點積累起探索這個世界、積極生活的信心。

你知道當代中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

是爸爸媽媽不懂自己。

有一篇很普通的作文叫《我眼中的爸爸媽媽》,寫出了很多家長認知盲區,原來孩子有這麼多小心思?

我們自詡是最了解的孩子的人,事實上,從孩子邁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我們對他們的認知便一天比一天過時,一天比一天片面。

正如所謂的「當局者迷」,「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父母表面上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實際卻是與孩子心靈距離最遠的人。

養育孩子,最難得的就是保持一份客觀的理智。

0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生活體驗: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也開始抱怨越來越不懂孩子。

即便是父母,也沒法鉆進孩子心里看看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但我們可以盡量客觀,從而敏銳察覺到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異常。

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逐步建立起對自家孩子的客觀評價體系?

這里有一個小測試,大家不妨先自主回答以下問題,然后針對特定的問題跟生活在孩子周邊的親人、朋友、師長交換意見,看看你們之間的認知是否存在差異。

完成這個步驟,你或許會發現孩子的另一面。

· 孩子在團體游戲/合作中喜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喜歡領導還是被領導?

· 孩子在學習閱讀、寫字、唱歌、游泳等技能時,是否有畏難情緒?

· 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會表現出畏懼,或者容易灰心喪氣?

· 孩子被別人稱贊時一般都如何反應?

· 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為什麼喜歡跟他玩?

· 孩子在學校表現?他在學校里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好的或不好的印象是?

· 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和家人的關系如何?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

· 孩子的學習習慣如何?有沒有特別鮮明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特點?

· 孩子最崇拜的人物、角色是?他長大以后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孩子的身形、樣貌如何?他的自我評價是怎樣的?

……

以上這些問題很簡單,卻很考驗我們對孩子的觀察是否足夠細致。

類似的問題大家可以根據孩子的現狀自行列舉出很多,而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

個體心理學認為:

當一個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往往是因為他們為自己設置了錯誤的目標。

養成對孩子日常細致觀察的習慣,能幫助我們發現那個錯誤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我想起《家有兒女》有一集:

劉星迷上一款三國題材的電子游戲,因此歷史測驗拿了高分。

他高高興興地把考卷拿回家顯擺,卻被媽媽一口咬定作弊。後來還是夏東海發現游戲光盤,才替他洗脫「罪名」。

看到這段劇情時真的忍不住替劉星著急,為什麼不跟媽媽解釋呢?其實現實中很多孩子都能理解劉星。

因為被媽媽長期貶低,劉星一直都有些「擺爛」心態。尤其是第一季里,他對什麼都是無所謂的態度,甚至以此為榮。

我們不妨這樣猜測: 如果夏東海沒有出現,劉星大機率會一直「擺爛」下去。

劉梅就是一個「粗心」的媽媽,她遇事易沖動,看待孩子也是很主觀。夏東海則相反,他總是能在細枝末節處發現端倪,以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小為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孩子的言行、性格變化和喜好變化。然后就可以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發現孩子的各種情緒反應,從而真正做到說教有據。

我認為:

每一位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長,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家。

去跟孩子成為朋友吧,只有當我們卸下為人父母的包袱,才能真正陪伴孩子長大成人。

這3種象征「富裕」的綠植值得擁有!好活又養眼,價格不算高
2023/08/14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疼孩子,這些事情暴露無遺,虛情假意一眼看穿
2023/08/14
養狗10年,現在才知道狗狗這些動作,背后的意思
2023/08/14
5種驅蚊植物,家里養幾盆,蚊子躲得遠遠的
2023/08/14
這個夏天,客廳中一定要養的6種綠植
2023/08/14
家庭養花常見8大誤區
2023/08/14
5種自帶「涼感」的植物,這個夏天有救了!
2023/08/14
人到晚年,不要對子女做這3件事,容易吃苦頭
2023/08/14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把這6個隱私告訴別人
2023/08/14